【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湖南乡村振兴探索】

文化扶贫让桑植梭子丘成“小大理” 村民驶上脱贫快车道

2018-01-15 16:52:1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
字体:【

梭子丘村村民表演白族文化节目。

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

村民开办的白族风格客栈。

华声在线1月10日讯(记者 赖泳源)“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姐带哟……”1月6日上午,寒潮袭湘。张家界桑植县梭子丘村,白族姑娘们用一首热情似火的《马桑树儿搭灯台》,点燃了游客的热情,融化了冬日的寒冷。

近几年来,张家界市委组织部派出帮扶工作队驻梭子丘村帮扶。他们实施文化扶贫,启动了梭子丘白族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去年年底,梭子丘村率先在马合口白族乡整村脱贫。曾经的贫困村,成为游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加强硬件建设,让老村换新颜

一排排白族特色现代民居修葺一新,墙壁上绘满松林、荷花、山水等白族人家的吉祥图画。漆黑的柏油混石公路像一条壮观柔美的线条,把民屋一一串联。从远处看,梭子丘村犹如一幅挂在山间的水墨画。

但几年前的梭子丘村不是这样,“以前没什么吸引力,来往车子都不会停留。”回乡创业的村民、80后谷湘玉回忆,那时房子老旧,搭架的电线如同“蜘蛛网”,墙壁上是厚厚的灰尘。一下雨,灰尘夹杂着泥土,道路泥泞不堪,走路都得踮着脚。

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三年前的一个转折点。

2015年,张家界市委组织部派工作队驻梭子丘村帮扶。工作队结合实际,依靠白族文化做旅游文章,启动了梭子丘白族文化旅游小镇建设。

一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剧目,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开场。不到3年时间,两条并行柏油路建成,“灰尘街”变身“白族风情老街”;“蜘蛛网”入地,民居“穿衣戴帽”,再现最美天际线;白族戏剧院、白族文化广场、白族文化墙等一个个项目建成,白族文化通过崭新载体得到呈现。

“建设美丽梭子丘,高歌乡村振兴战略。”张家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叶峰说,未来,梭子丘还将启动垂钓区、拓展区、观光区、度假区等建设,着力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民俗、探险等元素于一体的白族文化旅游小镇。

挖掘传统文化,小村庄成桑植展示窗口

桑植县是仅次于云南大理的全国第二大白族聚居区,有白族人口13万人。700年前,白族先民“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布慈阳”,到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依然保留着仗鼓舞、傩愿戏、赶庙会等白族传统。

在建设文化旅游小镇过程中,工作队结合梭子丘村白族文化底蕴、艺术基础深厚的实际,提出了“文化扶贫+精神扶贫、思想扶贫”的战略举措,以“白族”为主旋律,以打造“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为支撑,实施了多个文化扶贫项目,共同挖掘、传承保护白族文化。

市级傩戏传承人向国建,以前靠在外“卖艺”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随着梭子丘乡村旅游品牌打响,他组织一支40多人的艺术团,编排《马合口的故事》大型白族演艺节目,融合白族民间小调、白族仗鼓舞等民族元素,宣传推广白族传统文化。

在艺术团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其中,50多岁的罗元菊就是其中一员。她以前在广东打工,无法照顾家庭,加入艺术团后,离家近,还能通过演出获得不少收入。

对民族文化的挖掘,让梭子丘成了桑植文化的展示窗口。三个月前,桑植民歌王决赛就在村里举行。从北京赶来的青年歌唱家、本地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用美妙的歌声,为游客们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扶贫带热旅游,“小大理”助村民加快脱贫

“不用去大理,梭子丘让你感受纯正的白族风情。”一条网络宣传语,让梭子丘村成为游客向往的“小大理”。硬件建设加文化挖掘,带热了梭子丘的乡村旅游。

“2017年国庆假期期间,房间全部爆满,游客们只能到村民家借宿。”白族主题客栈老板刘睿说,自己刚开客栈的时候,乡亲们都认为是浪费钱,不相信有游客。现在开业仅半年,盈利就达到7万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谷黎明也是乡村旅游的受益者。去年7月以前,谷黎明和爱人一直在外打工,两个小孩由老人照看。父亲生病后,她回到村里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养猪。

“游客很喜欢我们家的土猪肉。去年养的七头猪半年就卖出五头,净赚几千元。”谷黎明表示,她打算把丈夫也喊回来,一起在家里做生意。

在广东工作的谷湘玉,也结束打工生涯,回村里办起了梭子丘白族大酒店。

目前,张家界大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梭子丘村白族风情老街的商体支撑,已带动民间投资500多万元,建成梭子丘白族大酒店、梭子丘白族主题客栈、梭子丘白族旅游餐厅、白族茶馆等旅游服务商体。

“2017年12月,梭子丘村率先在马合口白族乡整村脱贫,并通过验收,贫困发生率在0.027%,157户、556人脱贫。”梭子丘村支书刘开建告诉记者,2018年,梭子丘村将继续开展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使乡村建设更加蓬勃。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