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扶贫是造血式的扶贫,也是创新引领战略的具体实践,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省在坚持科技扶贫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取得新成效。科技部门、科技人员、科技元素如何服务扶贫攻坚?湖南日报与省科技厅今起联合开办专栏进行报道与解读,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张天教 周天哲 周欢
隆冬时节,永州市新田县陶岭镇,一场谈判正在进行:合作开发正宗的“三味辣椒”。
一方是当地的民营企业家郑金玉,手里掌握了正宗的“三味辣椒”种子,也掌握了最好的剁辣椒加工技术。这些珍贵的种子,可是省农科院新田扶贫服务团的专家们同他一道走村串户、精挑细选,历经2年多技术攻关提纯后好不容易才得来的。采用低盐发酵技术创制的剁辣椒,更是凝聚了专家们反复试验的结果。
另一方,则是不久前才从广东来到当地的农业投资商,已规划500亩山地准备大干一场辣椒事业。
酥香、润甜、中辣,构成了新田人引以为豪的“三味辣椒”特有品质。上世纪,“三味辣椒”长期占据湖南辣椒酱品牌的前三强,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很受欢迎。2014年,“陶岭三味辣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也就在那时,从广东返乡的郑金玉,琢磨着要把“三味辣椒”做起来。可是,他和乡亲们无奈地发现,市场上的“三味辣椒”长得不是儿时看到的样子,吃起来也不再是儿时的味道。
“‘陶岭三味辣椒’的核心种植区就是16个村,我们去了5趟,整个跑了一遍,发现零零散散不到100亩种植面积,上世纪鼎盛时有5000来亩。”新田扶贫服务团专家郑井元博士回忆,当时的“寻种行动”证实了郑金玉和乡亲们的困惑。
在商业化的杂交辣椒种子冲击下,加上繁种技术及生产管理等落后导致品种退化,一些曾经优秀的地方辣椒品种生产萎缩严重。“三味辣椒”不仅面临销声匿迹,而且亩产降到不足500公斤。
要振兴“三味辣椒”,首先就要进行提纯复壮,也就是从现存的种植面积中挑选出表现优秀的株系,收集种子后再繁育后代,从中挑选最经得起考验的株系。
“三味辣椒”盛产期正是酷暑。前年暑期,郑井元博士等专家从长沙来到新田,与郑金玉一道,多方打听加上“望闻问切”,在传统产区的2000多株辣椒中,筛选出了12株感觉最靠谱的。
希望寄托在这12株辣椒中。郑金玉的农场里,20来亩地被专门辟出来,种上了精心挑选的几万粒辣椒种子。渐渐地,长成了几万株辣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大量单株系统调查,终于找到了最能代表“三味辣椒”品相和风味的2个株系。希望浓缩到了这2个株系中。
在服务团专家们的主持下,一场擂台赛开始了。
桌子上摆着两堆辣椒。一堆是从这2个株系中采下的,另一堆是当地一个大户“三味辣椒”地里采下的。
评委有11人,包括当地电视台的记者、农技人员、 农户等。
一番品评后,大伙一致认为第一堆是最好的。攻关成功了!
有了好品种,栽培和加工技术也得跟上。专家们将“三味辣椒”主产区的土壤样本带回省农科院土肥所进行检测,同时将省蔬菜研究所的“辣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引到了农场,为将来实施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打好了基础。鲜椒经传统工艺结合低盐保脆技术加工成剁辣椒后,高盐含量、质地软化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酱味更纯,香味更浓了。
“我们在当地小面积试种的结果令人满意,盛产期亩产可达到1800公斤。当地杂交辣椒每公斤卖价2元的时候,‘三味辣椒’能多卖1倍的钱。”郑井元博士告诉记者,未来随着品种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当地政府精准特色产业扶贫计划的鼎力支持,“三味辣椒”定会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科技厅与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等部门共同推动科技扶贫专家团队建设,力争2020年前为每个贫困县选派一个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为每个贫困村提供一名科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累计组建各类专家服务团50多个,涉及省、市及县、乡各级专家。
如省农科院31个服务团所服务的县(市、区)中,共有两个“百千万”工程明确的重点示范片212个、产业园263个、省级扶贫点223个、新型生产经营主体18726个,专家定点服务率达到97.5%。2017年,31个服务团共培训101530人(次);共培育特色主导产业175个,推广新技术436项,转化科技成果209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802个。对口服务园区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产业有了明显发展,与当地平均水平比较,平均产值高9.4个百分点,效益高8.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