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姓的精神文化家园
——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
湖南日报记者 龙文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省文化厅要紧紧依靠和团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奋力打造文化强省建设升级版,不断赋予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获得感,为百姓打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精神文化家园。”
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1月底,省文化厅启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禹新荣率队到岳阳市临湘市、湘潭市岳塘区验收。他仔细查看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了解当地百姓对设施的使用情况和文化需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禹新荣深知百姓需求:“百姓对文化生活是有着强烈的需求的,只是受到经济水平、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这需要我们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我省迫切需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省文化厅以此制定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计划: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三年行动,启动创建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突出抓好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文化惠民提质升级工程,确保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65个经典文化村镇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经典文化旅游园区,完善文博系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物“活”起来。
突出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创作文艺精品
12月18日,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舞台艺术类在京举行颁奖仪式。湖南省话剧院创作的话剧《十八洞》获得戏剧类三等奖,常德市武陵区文化馆创作的常德丝弦《“110”遭遇“侦察兵”》获得曲艺类三等奖。
禹新荣介绍,近年来,我省下大力气狠抓精品创作,努力攀登艺术高峰,推动文艺惠民。修改、打磨、提升一批基础较好、已经立起来的作品,如湘剧《月亮粑粑》、京剧《辛追》等剧目,花鼓戏《桃花烟雨》、话剧《十八洞》等现实题材作品;实施了“剧本创作扶持工程”,大力培养本土编剧家;依托全省各级艺术研究院(所)、艺术创作中心、文化馆等单位,逐步建立健全了艺术评论体系,对大型艺术创作项目,建立专题讨论和评论机制。
精准发力,补齐文化工作短板
推动我省文化工作建设,禹新荣认为,要精准发力,着力补齐拉长4个短板。
加强投入。逐年提高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3个指标,争取3年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抓好省图书馆新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等省级项目建设,填补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空白点”,新建或改建一批县级“三馆”项目,统筹建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施民族县和边境县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形成“一核两圈三板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培育和发展网络视听、创意设计、文化博览、动漫游戏、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演艺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文艺创作生产、创意设计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实施“百千万”文化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堪当重任的文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