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令人振奋的“经济答卷”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周月桂 刘勇 奉永成
冬至,岁末。2017年,湖南经济步履坚定,铿锵前行。
这一年,我省平稳化解“去产能”阵痛,战胜历史罕见特大洪水灾害,在中央环保督察“大考”中攻坚前行。
这一年,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挺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精准脱贫向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
这一年,我省按照“一带一部”定位,全面推进“三个着力”,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7300万湖湘儿女奋力描绘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新画卷。
2017年,湖南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趋优、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交上了一份令人振奋的年度“经济答卷”!
1.实体经济迸发新活力——
产业发展“颜值”高、结构优、效益好,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华菱集团,湖南国企“龙头”今年迎来公司发展史上最好时期。
1至11月,华菱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09亿元,利润52.5亿元;前三季度,华菱钢铁实现营业收入560.86亿元,净利润33.11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72亿元,所有指标均为有史以来最优业绩。
“脱虚返实”,回归传统优势产业,钢铁华菱成为我省实体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最佳注脚。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这一年来保持战略定力,持续精准发力,以更务实的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强产业,抓重点。优先发展新兴优势产业链,加大专项资金倾斜力度,发布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长株潭衡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前3批共150个制造强省重点项目相继实施;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担当发展主力军。
产业“颜值”更高。中联重科、铁建重工等企业挺立行业潮头,“湖南制造”亮出一张张重量级名片;互联网产业连续4年高速增长,今年产值有望突破800亿元;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一;新材料产业总量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产业结构更新。在中高速磁悬浮列车、3D打印装备、重大疾病防治等重点领域,我省共部署实施12个省科技重大专项、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项目、120个重点研发项目。前10月,全省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和14.3%;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有望突破3000家。
发展环境更优。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保障有力,前10月完成投资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省市县行政许可事项分别精简了40%、46%和26%;公布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降低。
企业效益更好。前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03.16亿元,同比增长10.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94.41亿元,同比增长23.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2.7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9%,投资增速已连续3个月“领跑”中部地区。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098.6亿元,同口径增长7.4%,比去年同期增幅高出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3%。
2.开放型经济实现新跨越——
实施开放崛起“五大行动”,招大引强,提升平台,优化环境
岁末的湖南,开放发展势头不减、后劲十足:
郴州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首架进境货运包机开通,“湘欧快线”布达佩斯至长沙回程班列开行……
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开放崛起“五大行动”:“对接500强 提升产业链”“对接湘商会 建设新家乡”“对接新丝路 推动走出去”“对接自贸区 提升大平台”“对接北上广 优化大环境”,开放崛起热度逼人——
对接500强,对接湘商会,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招大引强,今年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8个,湘商回归投资项目743个;
对接新丝路,“湘企出海+综合服务”平台、埃塞-湖南工业园、中国(湖南)-波兰工业合作园等境外园区建设快马加鞭;
对接自贸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非合作经贸平台、水果药品口岸等一批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对接北上广,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对外开放范围,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建厂房、引项目,“135”工程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大平台——
201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创新创业“135”工程,即重点扶持100个创新创业园,新建3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5000家企业。目前,全省已培育创新创业园126家,建成各类标准厂房3833万平方米,引进创新创业型企业6038家,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湖南产业链快速提升。
依托“135”创新创业园,长沙市雨花区崛起机器人产业群,今年产值可望过百亿元;株洲“中国动力谷”吸引了邦新材料等31家高科技企业入驻……
开放型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月至11月,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2161.8亿元,同比增长49.2%,增幅居全国第二;实际利用外资13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实际到位内资4691.41亿元,同比增长16.5%。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前10月完成营业额54.6亿美元,增长16.4%。
3.农业农村迈向发展新境界——
现代化经营,机械化种养,发展精细农业,高产更要高效
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298.4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0%,连续多年稳定在300亿公斤左右;单位面积产量409.12公斤每亩,增长1.6%。
微增长的数字背后,却有着丰富的质量内涵。
我省今年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耕地质量严重退化、温光水及基础条件差的区域,实行水旱轮作或休耕。
播种面积减少,增产从何而来?
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靠现代经营模式,二靠农业技术推广,三靠机械化。
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今年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流转率提高到42.48%,比2013年增长15个百分点。土地“三权分置”,加快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省农民合作社增加到6.2万个。
春耕期间,全省万余名农技干部来到田间地头,推广高档优质稻种植,推广再生稻“一种两收”,推广“稻-鱼、稻-虾、稻-鸭”等综合种养模式。今年,我省早籼稻继续调减,而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增至1000万亩;再生稻发展到210万亩;新扩稻田综合种养200万亩。
农业装备“鸟枪换炮”,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三弯腰”。全省农机保有量达到810多万台(套);省里重点扶持的1300多家现代农机合作社,每家装备100万元以上新型农业机械,主要农作物生产的耕、种、收、转运、烘干基本实现“机械替人”。
农业产量稳中有增,农业投入品却在不断减少。我省今年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1470万亩,植保飞机从500架增至1000架,全省农药使用量减少数百吨。“一湖四水”流经的53个农业县市区,今年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136万亩次,农作物化肥使用总量较上年减少3.7万吨。
大力调优农业结构,走精细农业之路,高产更要高效。“湘字号”生态米、有机茶、放心肉、瘦身鱼、健康油、低温奶等高档特色农产品,丰富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今年突破300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8700多万亩。
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6万家,八成以上农业企业带动农户建基地,走上产业致富之路。在贫困地区,凡是脱贫攻坚做得好的地方,大部分也是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50万贫困农民因此“摘帽”。
全省涌现1084个美丽乡村、4300多家休闲农庄,从“种吃的”到“种看的”,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农业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提供生态之美、休闲之趣。
4.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
“一湖四水”绘就生态新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高质量的发展,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生态强省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强省”建设之一,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重要内容。这一年来,我省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以“一湖四水”为重点,打响“水、气、土”环境治理三大战役,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持续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全省实施整治项目511个。
湘江流域“治”与“调”并举,工业园区污水加快集中处理,年度退耕还林还湿任务超额完成;推行生态补偿制度,水清水浊奖罚分明……“母亲河”重展风姿,全省地表水水质保持总体为优。
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吹响“集结号”,9个省直职能部门祭出“杀手锏”;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约8万亩欧美黑杨全部清理完毕;湖区规模化畜禽养殖退出等退养还净年度任务基本完成……11月,湖区总磷平均浓度与上年同期相比,由0.097毫克/升下降为0.068毫克/升。
全省五级河长体系基本建立,在全国首创发布省级总河长令、五级河长开展大巡河、专项清理整治“僵尸船”。
大气污染防治重拳出击,全省黄标车淘汰已近尾声,长株潭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用20条硬邦邦的举措守护蓝天白云。
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
生态环保改革大刀阔斧,用制度“红线”推动绿色发展;“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探路10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排污权交易、政府两型采购等一项项具有首创意义的探索渐次铺开……
城市,公园越来越多,绿意越来越浓。“龙须沟”越来越少,长沙市今年底将告别黑臭水体,全省黑臭水体整治有序推进。
农村,环境大变样。垃圾有分类,污水走“正道”,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已实现全省域覆盖,已有3382个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同时倒逼产业转型发展。
郴州钖涛环保科技公司专“吃”工业垃圾。2011年,随着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钖涛环保开始介入临武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等重点区域的含砷固废物处置,市场逐渐打开,如今已成长为含砷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全国龙头企业。
近年来,我省环保产业连续保持20%高速增长。今年1至10月,我省生态环境投资增长14.5%,明显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
5.民生改善推向新高度——
脱贫攻坚、就业、社保等重点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人们生活质量更好
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是要通过一件件民生工程实施,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今年,省委、省政府按照“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将“精准识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奠基石”,全面提升建档立卡数据质量;修订完善扶贫开发考核办法,严格组织实施考核评估。
紧扣“精准”二字,不断拓展“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产业扶贫来势更加喜人;探索“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小额信贷模式,以金融活水“滴灌”贫困户,截至10月底全省新增扶贫小额信贷53.67亿元,覆盖13.69万户贫困农户;省财政配套安排资金33.2亿元,较去年增长32.8%;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预计全年规模超过200亿元。
发展产业、劳务输出、异地搬迁、教育帮扶、医疗保险和救助、兜底保障、生态补偿等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扶贫攻坚,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2500个以上贫困村脱贫出列、10个以上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年度扶贫目标任务有望完成。
今年,我省进一步完善“1+3+X”的就业创业政策,继续实施“双百资助工程”等系列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工程。到11月底,全省新增城镇就业73.7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5万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准备率达到99%以上,纯农户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动态清零”。
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全民参保登记入库率达100%;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227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月85元。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标准和就医报销标准保持一致,异地就医费用实现直接结算。
棚户区改造紧锣密鼓,1至10月,全省各类棚户区改造完成直接投资1464.41亿元;今冬明春水利建设计划总投资249.3亿元,补齐防汛短板……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1.3%,其中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领域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7.9%和23.6%。
全省10项14个重点民生工程实事项目进展顺利,年底都能确保完成。
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10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1元,同比增长8.5%。
消费潜力加快释放。1至11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13356.4亿元,同比增长10.5%。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省将迈开新时代有质量有效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步伐。
省委、省政府及早谋划,将2018年定为“产业项目建设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集中精力抓项目、兴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将推动全省经济向着更高质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