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新动能 新活力 新生机——创新引领湖南发展纪实

2017-12-21 06:23: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娴 胡宇芬 胡信松] [编辑:蒋俊]
字体:【

新动能 新活力 新生机

——创新引领湖南发展纪实

9月21日上午8时15分,石长铁路首列动车驶过长沙市月亮岛湘江大桥。当天,石长铁路动车全线开通,D7578次动车从长沙火车站向石门北站驶出,开启了常德和益阳两市的“动车时代”。(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10月24日,与会代表和嘉宾参观并试乘中车株机城轨列车组。当天,2017中国(湖南)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在株洲市开幕。(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10月12日,猎豹汽车永州公司焊装车间,机器人在进行整车焊装作业。(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通讯员 袁毅 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胡宇芬 胡信松

寒冬,湖南,创新发展热度持续上升。

12月6日,中国(长沙)智能制造峰会签约项目24个,投资总额410亿元,涉及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工业云等众多智能制造领域,为湖南制造强省建设积蓄强劲动能。

12月13日,在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湖南继去年之后再一次摘得3项金奖,占全国金奖数的七分之一强。

创新加速,阔步前行,湖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2016年11月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创新是湖南发展的最大希望,开放是湖南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关键举措是依靠创新、开放汇聚生产要素、培育发展新动力,发展高端产业、增创发展新优势,打造新增长点、拓展发展新空间;根本目的是做大总量、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推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近年来,湖南围绕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经济新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国有经济焕发新生机。

1 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12月13日下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迎来了湖南科技创新厚积薄发的一个辉煌时刻。

在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湖南19项专利获奖,其中3项为中国专利金奖。连续两年,我省均摘得3项金奖,占全国金奖数的七分之一强。

摘得中国专利金奖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这次获奖的专利名字读起来有点拗口——“一种三电平双模式空间矢量过调制方法及其系统”,却为高铁装上了目前世界最好的“心脏”,并已成功应用于轨道交通、冶金轧机、船舶推进等高端传动领域,累计实现销售产值328亿元。

全球创新大潮涌动,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说。

围绕推进科技创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一个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相关部门推出了一项项有力举措。我省加快优化科技创新体制和环境,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

2016年底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为建设科教强省吹响了更加嘹亮的号角。

杜家毫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力争在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在建设科技强国中作出湖南贡献,既瞄准“高精尖”,又紧贴群众生活需求,让老百姓共享科技进步成果和实惠。

今年5月,规模空前的湖南省科技奖励暨创新奖励大会上,杜家毫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带动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科技攻关,依托重点平台加强协同创新,面向发展需求促进成果转化。

全省科技创新布局谋篇,出现了新的气象。

今年科技创新进一步聚焦重大战略部署。据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今年在中高速磁悬浮列车、3D打印装备、重大疾病防治等重点领域,我省共部署实施12个省科技重大专项、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项目、120个重点研发项目,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环境治理的动力源。

科技人才队伍及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壮大。全省统筹并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计划,建立“1+2+1”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体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分类评价、分项实施。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新选定40名培养对象;省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支持计划,支持2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6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靠科技部门单打独斗远远不够。

《湖南省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经省政府同意印发,15个厅局(部门)分领域出台配套政策,形成“1+15”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进入“大合唱”时代。

研发经费投入是湖南科技创新的短板。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

创新引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省科技体制改革正在持续深化中。

受到科技人员高度关注的省级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二十条”,通过“松绑+激励”的制度设计,破解科研资金管理“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问题,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率先支持以专利使用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不断畅通知识向财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特别是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试点,5家单位吃起了“螃蟹”。长沙理工大学通过“三权”改革试点,与41家省内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85项,新增经济效益34亿元。

2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经济新活力

这是湖南近5年来规格最高的一次产业观摩和推进会。

9月22日至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率省四大家有关领导同志、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市州党政主要负责人,马不停蹄深入娄底、湘潭、株洲、长沙等地,现场观摩一批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项目、方兴未艾的新能源项目、智能制造项目以及为产业链作支撑的优质平台。

进园区、企业,看项目、产业,参观者感叹,这些年我省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毫不动摇培植产业、壮大产业,抓实体经济收到了实效!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今后5年是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将转型升级作为要切实打好的三大战役之一,要求重点做好振兴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等工作。

“下决心研究产业、培植产业、壮大产业,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以一件件具体工作、一个个具体产业和项目推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真正落实落地。”

“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产业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在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上形成合力。

“非常平稳、安静、舒适!”12月7日,来湘参加2017国际磁浮论坛的日本爱知高速交通株式会社课长杉原崇,第一次乘坐长沙磁浮快线由衷地表示。

“通过不断整合磁浮交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磁浮交通所需要的1万余个零部件,目前都可以在省域内完成研发、生产和采购,湖南正逐步成为国际磁浮产业化基地。”省国资委负责人介绍。

完善产业链,产业“跑出”加速度。据省经信委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省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制造行业75家规模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91.4亿元,同比增长5.3%。

近年来,我省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瞄准新兴优势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着重培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型轻合金等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陆续发布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出台了加快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意见;同时,将工业相关专项资金70%用于支持制造强省建设项目,制造强省建设相关资金70%用于支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

实施技术创新“311”工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产品奖励制度。今年以来,全省共支持77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69项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产品应用示范,我省获国家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资金居全国第一。

实施创新创业“135”工程,重点扶持100个创新创业园,新建3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5000家企业,通过建厂房、引项目,实现育产业、促转型。目前全省已培育创新创业园126家,建成各类标准厂房3833万平方米,引进创新创业型企业6038家。

扶持科技创新高地,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前三季度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700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90亿元,同比增长16.5%。

创新驱动,成果迭出。全球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1000kV级现场组装式变压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智轨快运列车、国产首台常压换刀式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不断刷新国内外科技创新高度,在三湘大地催生出一股经济新生力量。

12月4日至6日,长沙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博览会上,6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同台竞技,“智造湘军”大显身手:

三一重工的工程机械设备搭建“根云”工地设备物联管理平台,使工作效率提升25%、事故率降低85%、节约成本30%以上;

上汽大众长沙工厂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柔性制造技改,使多种不同类型的车辆实现了共线生产;

千山药机自主研制的可穿戴式血压测量设备,可实时监测血压,实现“互联网+精准医疗”……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一批新兴优势产业抢占市场、领跑全国、阔步海外——

湖南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已位列全国第一,全行业年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泸溪高新区大力发展铝系列精深加工、新金属材料等高新项目,目前园区微细球形铝粉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7%,出口20多个国家;

株洲航空城的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蓝思科技今年的3D玻璃出货量跃居行业第一,并带动大批上下游企业进驻湖南,形成了配套产业集群;

泰富重装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开展20个合作项目,订单总额达290亿元;

……

创新加速,活力倍增。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通报中,湖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成为中部地区唯一受表扬的省份,获两项专门政策支持。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534.6亿元,增长13.8%,高于GDP增速6.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22.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2212家;预计今年底将超过3000家。

3 创新体制机制,国有经济焕发新生机

国有经济是壮大我省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国企在创新中拓展发展空间,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今年2月2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在省属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任前集体谈话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直面问题、苦练内功,用好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坚定不移把省属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心系国企改革,11月15日至16日,杜家毫前往益阳、长沙和湘潭,专题调研深化省属国企改革。他强调,要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定力,聚焦主业、深耕实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自己最擅长的,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针对包袱重、层级多、机制不活等问题,省属国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今年以来,全省国有企业深入推进公司制改制,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单位,优化资本布局优化、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处置“僵尸企业”,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为省属国企注入了新动力。

我省制定了《优化省属国有资产与债务结构实施方案》,指导督促企业采取盘活资产、重组整合、置换债务、资本运作、资产证券化等举措,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华菱集团、湘电集团等5户监管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降杠杆合作框架协议。

华菱集团深化改革,实现调结构、去库存、降成本,增强发展后劲。今年1至11月实现销售收入1109亿元、利税85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成为省属国企中销售收入率先突破1000亿元的企业。

长丰集团重新聚焦发展整车主业,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规模,向品质要效益。今年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利税超过18亿元。

作为一家有着65年历史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湖南建工集团不因循、不守旧,锐意改革谋求更大发展。今年6月完成公司制改造,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实现了企业管理逐步去行政化,企业生产力因改革而释放。1至10月承接业务1194亿元,同比增长39.4%;实现利润总额8亿元,同比增长65.2%,均创历史新高。

企业“瘦身健体”,轻装上阵。截至目前,省属国企公司制改制已基本完成,管理层级控制在3级以内,减少法人单位37户、非法人单位50户;我省有“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任务的省属企业、中央及中央下放企业81家全部展开,已启动项目367个,占总任务比例的97%,年底可基本完成。

技术创新,国企勇当主力军。结合我省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华菱集团、湘投控股、湖南兵器集团等研发基础较好的企业集团,重点突破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旗下的湘投金天钛金公司通过“钛钢联合、产投融合、借网整合”等模式创新,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具备全产业链的钛金属精深加工重要产业基地。

创新引领,改革推进。省属国有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提升。1至11月,省属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51.8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利润112.31亿元,同比扭亏增利108.1亿元;创造税收141.37亿元,同比增长14.52%。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