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 补短板 强弱项——实干在湖南①

“一湖四水”绘就生态新画卷

2017-12-08 07:28:4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艺]
字体:【

【编者按】

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需要全省人民脚踏实地去奋斗。近年,我省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取得喜人成果。岁末三湘风光好,满眼冬景似春华。从今天起,湖南日报特推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干在湖南》系列报道,展示我省在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精准扶贫、放管服改革、农村教育等方面的成绩,为全省赢得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加油鼓劲。敬请关注。

水环境治理,湖南力度空前。

整治洞庭湖,省委、省政府发出动员令,省直九部门祭出“杀手锏”;总河长令下,五级河长全面巡河,为河湖治理把脉问诊。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要求,抓好“一湖四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成为近年湖南生态环境保护最有力的行动——

“一湖四水”绘就生态新画卷

2016年11月2日,数百只白琵鹭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翔集。(资料照片) 杨一九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刘勇

打响洞庭湖保卫战,“一号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

曾经成片挺立在洲滩的欧美黑杨,正在从洞庭湖消失。

12月6日,随着南洞庭湖核心区内最后300亩欧美黑杨在电锯声中“卧倒”,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内约8万亩欧美黑杨已全部清理完毕,提前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要求彻底清理洞庭湖核心区欧美黑杨任务。

清除湿地环境“杀手”——欧美黑杨,还鱼儿、飞鸟一片自然湿地,正是我省大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10月3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在参加完党的十九大会议回湘之后,将调研首站选在洞庭湖。他乘船深入洞庭湖腹地,专题调研洞庭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情况。

两天之后,我省召开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电视电话会议,就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再落实。

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指出,洞庭湖综合治理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湖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省委、省政府发出打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的动员令,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行动,誓还洞庭湖一湖清水。

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等9个省直职能部门,分别制定了专项整治措施:毁湖采砂踩下“急刹车”,保护区划下严格“红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脚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企业,农业生态环境整治推出“三年行动计划”……

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五大专项行动,疏浚沟渠塘坝,整治养殖污染,清理围网养殖,清理沿岸垃圾,整治工业污染;实施十大环境治理工程,河湖连通、安全饮水、堤防加固等相继展开。

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洞庭湖水域的矮围、围网、“迷魂阵”陆续铲除,百余只珍贵白琵鹭今秋翩翩现身南洞庭;常德珊珀湖“背水一战”,清淤、补水、截污、禁投,整治污染顽疾不遗余力……

省“一号重点工程”持续推进。进入第二个“三年行动”,湘江流域“治”与“调”并举,水更清、岸更绿。

长沙岳麓污水处理厂排水口下移工程、原长沙铬盐厂土壤修复项目等加快实施,确保湘江饮水安全;

株洲清水塘需退出的203家企业已关停147家,经过生态修复的霞湾港呈现出“一港清水、两岸翠绿”的活力;

湘潭竹埠港区内已完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56万立方米;

娄底锡矿山地区历史遗留砷碱渣无害化处理工艺再升级,实现“以废制废”;

郴州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十大”重点行业整治……

目前,全省五级河长体系基本建立,2018年全面完成“清面、清乱、清养”;湘江流域推行生态补偿制度,水清水浊奖罚分明。

“母亲河”风韵再现。1至10月,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其中10月份湘江干流43个省控断面水质均达标,支流137个省控断面有127个水质达标。

洞庭湖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今年10月,11个洞庭湖湖体断面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与上年同期相比,总磷平均浓度由0.091毫克/升下降为0.087毫克/升。

消灭黑臭水体、集中处理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养殖粪污,不让废水、污水直排江河

初冬的清晨,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羽燕湖段沿岸早已热闹起来。河水清清、绿树环绕,周边小区的大爷大妈在这里舒心地打着太极拳,跳起广场舞。

“圭塘河流域目前已全面消除黑臭。”雨花区副区长、圭塘河河长陈怀宇告诉记者,后续还将进行海绵公园示范项目、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标工程等建设,确保明年圭塘河全流域水质达到IV类水。

今年9月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总河长许达哲乘船在湘江巡河,着重询问了陪同的市一级河长关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的进展情况。省政府今年两次就黑臭水体治理召开专题推进会、现场会。黑臭水体整治作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重点任务,纳入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一湖四水”环境整治等专项考核。

各地全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每一条黑臭水体都有一名负责河长和一个牵头整治部门;一河一策,住建部门督促地方制定整治方案,并定期调度进展;省发改、财政部门安排省级奖补资金1.7亿元,并成功争取将我省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PPP创新工作地区。

“龙须沟”不再,“生态河”归来。截至11月底,全省170个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96个,正在整治65个。其中,长沙市建城区被确定和纳入整治范围的88处黑臭水体,目前已完成79处整治,并已倒排时间表,将按要求在年底实现告别黑臭水体的目标。

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要全覆盖、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要全覆盖、养殖粪污处理要全覆盖,我省以“三个全覆盖”为切入口,源头整治水环境突出问题,不让废水、污水直排江河。

12月初,南县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工地上一片繁忙,工人们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施工。这座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将在年底投入使用。

这样的景象在省内不少工业园区都可看到。加强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省政府进行专项部署,环保部门进行专题调度、督查督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并联合省财政厅对今年建成投产的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补贴;省环保厅联合省发改委对污水处理厂建设迟缓的园区实施限批。全省今年纳入计划的140个园区中已有91个园区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在我省已成主流。省畜牧部门引导养殖户主攻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三大养殖粪污利用方向,集成堆肥还田、水肥一体化、栽培基质利用等10种模式,成为全国典型。

湖南鑫广安路口原种猪场占地380亩,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后,年产沼气量22万立方米,可集中供气给周边500户农民;配套建起年产4万吨有机肥的加工厂,消纳自身种猪场的粪污,还常年收集附近养猪场的猪粪。

如今,越来越多的规模养殖场,对接果园、菜园、茶园,让畜禽粪便就地就近还田,实现种养平衡。同时,我省采取PPP模式,推出企业购买养殖废弃物处理服务,为散养户排忧解难。

在省财政大力扶持下,各畜禽养殖大县建立起病死动物统一收集体系和无害化处理中心,对病死畜禽进行干化炉高温化处理,回收油脂提炼生物柴油,残渣作为营养基质饲养活饵再用来喂青蛙、家禽、甲鱼,效益可观。

退林还湿、退养还净,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这些天从东洞庭湖扁山岛南行至煤炭湾水域,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江豚出水嬉戏。”12月5日,岳阳县渔政管理局城陵矶站站长彭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江豚频繁现身,得益于东洞庭湖水质逐渐变得清澈。

水质好转,“畜禽退养”立下汗马功劳。截至11月中旬,岳阳市洞庭湖区饮用水源地381家养殖场全部告别历史舞台。

目前,全省122个县市区都根据环境容量依法科学划定了畜禽禁养区,颁布了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规划。全省各地逐场逐户摸底,制定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退出方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2017年底前将全面完成禁养区规模养殖场退养,做到退养还净。

湿地是“地球之肾”,湖泊是大地“明珠”。退林还湿,让湿地、湖泊恢复原有生态,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从2016年开始,我省在湘江流域8市启动退耕还林或还湿试点。专门成立了科研院校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团队,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方案评估标准,以净水、净土、净气为目标,以少动土、好维护、低成本、高效率、易管理、可推广为原则。

湘江流域8市安排每市试点补助资金100万元,在湘江干流或者一级支流汇水口,选取面积300亩以上的区域开展退耕还林还湿。截至今年11月底,8市已完成退耕还林还湿面积共计4252亩,为计划任务的98%。目前,湘江流域已建成拥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34处国家湿地公园、17处省重要湿地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网络。

相关专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干在湖南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