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风采】粟田梅:侗锦织就幸福路

2017-10-12 06:41:4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粟田梅(左)在指导年轻织女编织侗锦。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档案】

粟田梅,女,侗族,1964年8月出生,2006年7月入党,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曾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

【故事】

9月9日,文坡村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内,“吱呀吱呀”的机杼声中,30多名织女正在木制织布机上飞纱走线,仿佛在演奏一首余韵悠长的古琴曲。粟田梅坐在中间,一边细心地展示织锦过程,一边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

粟田梅12岁开始随母研习侗锦,15岁已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技艺,16岁掌握复杂的“八十八纱”纺织技术。在粟田梅灵巧的手指间,侗锦这种有着2000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可以流淌出花、鸟、鱼、虫等惟妙惟肖的图案。凭借精湛的侗锦纺织技艺,2009年,粟田梅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粟田梅当选为人均纯收入仅500余元的贫困村枫香村(后和其它四个村合并为现在的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有老熟人悄悄劝她别接这个“烂摊子”,一些村民议论纷纷,认为女人当村支书干不了什么大事。面对质疑和朋友奉劝,粟田梅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如何为文坡村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此时,侗锦再次触碰到粟田梅内心深处的那个梦想——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文化产业,从而辐射带动生态文化旅游、特色种养业。

消息一出,村里就炸开了锅。“粟田梅一直在做侗锦生意,现在当了村支书,利用职权让大家来织锦,是为了方便自己赚更多的钱。”“织锦只是个人爱好,现在拿来谋生,能养得起这个家吗?”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不支持,粟田梅没有打退堂鼓。一方面,她积极向上级部门呼吁加大对侗锦、侗戏、侗族芦笙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她召开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苦口婆心地说:“一来侗锦纺织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了;二来它可以帮助和我一样的姐妹们找到一条维持生计的路子。”

粟田梅的真诚打动了大家,最终全村确定了以侗锦织造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粟田梅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办侗锦坊,免费为侗锦爱好者培训,又积极筹措资金,在扶贫单位芷江师范学校的资助下,文坡村建起“中国侗锦传承基地”,一个集侗锦展示、织造、交易的中心,织女们可像纺织厂的工人一样,每天按时到基地来上班,统一交货。

起初用侗锦编织的传统服饰、背包,侗乡外的人并不买账。一个偶然机会,粟田梅结识了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设计团队。传统的侗锦和来自都市的年轻思维,发生了奇妙的碰撞。

改良后的侗锦在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上获得金奖,如今侗锦走出侗乡,远销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还合作成立了湖南侗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眼下公司正搭建电商平台,未来侗锦将搭上“互联网+”的发展快车走向世界。

目前,文坡村一年的侗锦产值达400多万元,先后带动文坡村及周边侗乡4000多人走上致富之路,平均年增收5000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返乡路。“90后”村民龙利菊原来在广东务工,后来回到家门口织锦,一个月能赚3000块,她说:“既能带娃,又能赚钱,我很满意。”

【心愿】

粟田梅:“侗锦织造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了。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把它发扬光大。”

相关专题:十九大代表风采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