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芙蓉国里尽朝晖·自治州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湖南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州8个县市,有7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后,自治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跨越,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各项民生事业大改善,自治州迎来了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近5年来,自治州先后有50万人脱贫摘帽。
自治州,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9月7日,湘西经济开发区。 张术杰 摄
2016年8月17日,凤凰县舒家堂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房。(资料照片) 陈昊 摄
2015年5月9日,古丈县牛角山村的万亩茶园。(资料照片) 张术杰 摄
泸溪县玻璃椒喜获丰收。(资料图片) 张克宁 摄
本版制图/张杨
陈昊 彭业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牢记嘱托,开拓奋进,自治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110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下足“绣花功夫”,实施“十项工程”,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最近5年,自治州有50万人实现脱贫,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扶贫答卷”。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13元,比2012年增长75.9%;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14%。
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说:“我们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绝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努力让自治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 强化“造血”, 产业扶贫好戏连台
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一个曾经每5户就有一个“光棍”的贫困村。“那时,村民不是外出打工,就是种点苞谷、红苕,都穷出名了。”村党支部书记龙献文说。
如今,牛角山村已华丽蜕变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村313户1306人,人均发展茶园8亩多。同时发展乡村游,村里夯吾苗寨和农家乐已累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收入近3000万元。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385人全部脱贫。
在自治州,柑橘、茶叶、烟叶、猕猴桃、蔬菜、油茶、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8大特色种养业,以及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自治州探索出了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合作帮扶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帮扶方式,从而形成了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脱贫、专业合作社拉动脱贫、能人引导脱贫等3种模式。
花垣县十八洞村就采取了“委托+股份合作”帮扶模式。由于土地匮乏,该村采取“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村外流转1000多亩土地,建成高标准猕猴桃基地,并引进龙头企业苗汉子合作社,以股份制合作组建十八洞果业有限公司。其中,十八洞村542名贫困人口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占股27.1%。盛果期后,入股贫困人口人均可年增收5000元以上。该村还大力发展乡村游、养殖、苗绣等产业,去年底全村整体脱贫。
自治州还通过特色村寨保护和传统村落协调整治,引导贫困户生产土特产品、旅游商品,对接电商平台,扩大产品销售,带动3.7万人脱贫。加强与广州、深圳、济南和省内长株潭等地区劳务输出对接,每年保持约22万名贫困劳动力在外稳定务工。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游和劳务经济等,贫困群众从发展产业中直接受益,从“输血”变“造血”,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目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拔除了穷根、长出了富根。
“搞产业、奔小康”,如今在自治州的土家苗寨,随处可见贫困群众为发展产业而奔忙的身影。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展生产是脱贫攻坚的根本路径,是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说。
2 兜住底线,“三保障”力度空前
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自治州在扶贫攻坚中,不遗余力兜住民生的底线。
8月28日,在凤凰县千工坪镇九年制学校,刚从浙江打工地赶回来的苗家汉子龙云松,给自己的孩子排队报名。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小孩子在家乡读书几乎是全部免费,再也不愁交不起学费了!”
今年秋季,凤凰县4万农村学生及城镇低保户子女、残疾人家庭子女、孤儿,全部享受免费教育;县城的一中、二中等4所学校,也成了“无费学校”;县城里的思源实验学校,还免费提供中晚餐、床上用品和校服,每个农村学生平均每年还有200元交通补贴。
这是不让贫困家庭子女输在起跑线上的举措之一。
自治州扎实推进教育扶贫,近5年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0亿多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行15年免费教育。从去年秋季起,免除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高中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在幼儿园的保教费。
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生活补贴标准。从去年秋季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城乡低保户及特困家庭(包括孤儿、单亲、残疾、大病)子女按学前教育、小学、中学、职教4个阶段,对每生每年分别给予1000元至2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全州2016年发放资助全覆盖资金3.3亿多元,惠及贫困家庭学生25万人次。
自治州学生资助工作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县内与县外就读全覆盖,确保一个贫困对象也不少、一个项目也不少、一分钱也不少。
自治州还大力推进医疗救助帮扶工程。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大病保险率、大病救助率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大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和财政兜底后,实际报销补助比例达到90%左右,特困患者实现全额报销,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仅今年上半年,全州贫困人口、农村低保户、大病和特殊慢性病患者等4类人群住院费,通过综合补助后报销总额达到2.38亿元。
在凤凰县雄龙村、夯卡村、舒家堂村等苗寨里,一栋栋排列整齐、独具苗家风情的农家小院成了别样风景,许多村民告别危房,住进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房。自治州结合小城镇、特色村寨、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今年可完成8.4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4.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同时,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融合”,保障标准由2013年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263元,全州4.71万名低保兜底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
通过加大保障力度,自治州努力实现教育、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3 倾情帮扶,合力齐心拔穷根
为了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自治州推出的举措是超乎寻常的,力度是空前的。今年2月,州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扶贫5大工作重点:稳定增加收入、强化民生保障、建强基层组织、抓实驻村帮扶、推进扶贫协作。同时,出台3大保障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扶贫投入、严格考核奖惩。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州、县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州每年整合各类资金50亿元以上,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农业农村发展;采取联合办公、明察暗访、交叉检查等方式,实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出勤和宿村“晚巡夜查”制度。
干部们感到责任重了,大家沉下身子,出好点子,找到路子,迈开步子,全力以赴进行帮扶。
单位帮扶到村,州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州直副处级以上、县直副科级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1个村或社区。中央、省、州、县共1069个单位组建963支工作队,选派2669名干部,进驻1100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实现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对每个村党支部,还选派1名驻村第一书记。
干部帮扶到户,州、县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做到每村一个扶贫规划,每户一本帮扶台账,推动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同步实施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文明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今年来,全州4万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0.4万余户,送去慰问救济资金2355万元、产业帮扶资金2.36亿多元。
作为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自治州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全省有6市和39个省直部门对口帮扶自治州7县和36个贫困村;山东省济南市7个区,与自治州7个县建立起扶贫协作关系。自治州工商联在全州民营企业中广泛开展“千企联村”活动,商会、企业纷纷慷慨解囊献爱心,送物资、结对子、建学校。
“到2019年,全州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将全部摘帽,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将全部消除,1100个贫困村也将全部出列,国家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叶红专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