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雁去(1)• 一条江 | 野云

2017-09-26 09:53:22 [来源:文学网微刊] [编辑:曾晓晨]
字体:【

衡阳,为湖南省辖地级市,是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湘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 。衡阳下辖5区5县,代管2县级市,衡阳区位较为优越,城区横跨湘江,是湖南省以及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多条重要公路、铁路干线在此交会。截止至2016年底,衡阳市全域常住人口733.75万人,居湖南省第2位。

衡阳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2016年GDP已达2853.02亿元,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城市之一,拥有湖南第一家综合保税区和国家级高新区,被定位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全国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衡阳现为全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是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成为湖南省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城市。衡阳也是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衡阳历史悠久 、山水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以石鼓书院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与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遍布。同时,衡阳会战的悲壮也使之得到了中国唯一“中国抗战纪念城”的称号。

衡阳雁去(一)• 一条江

作者 : 野云

本期编辑:罗红

【前言】:此文我换一种写法。让我把湘江想象成一条时光遂道,以它的中段,衡阳——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为原点,领着大家来一次横贯古今的穿越之旅吧。

1、神龙制耒

远古的时候,人们茹毛饮血,居无定所,常常饥寒交迫。炎帝神农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遍游天下,广尝百草,发现稻、黍、稷、麦、菽五谷,可以种植,并能定期收获。于是他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术。没过多久,炎帝又发现土地结板,种植的五谷往往枯萎。人们用手挖,用石块铲,终无显效。为了找到对付板结土块的良方,炎帝溯湘江而上,来到衡山之下,来到了一条美丽的河边。

这天,他看到一个中年汉子,正用一根木棍撬开石块,捉出一只又一只肥蟹。炎帝感到有所启发,连忙走过去,接过木棍,连撬几块石头,发现比用手挖省力多了。炎帝随手把木棍往土块上一插,再一撬,那板结的土块立即松散开来。炎帝大喜过望,连撬了好几次,他发现略弯曲的木棍比直木好使,下端尖利的木棍更易入土。这时,他看到河滩上几只肥蟹舞着大钳,一会儿就在泥土中扒了一个洞。炎帝灵机一动,觉得如果把木棍下端也做成蟹钳一样的尖叉,松起土来一定更顺畅。很快,一种犁田用的农具——‘耒耜’便初具雏形了。但是炎帝又发现很难找到大小长短合适的曲木。面对一大堆不规则的木料,扳来压去,也做不成满意的耒耜。

炎帝一时无策,信步来到一户人家,见一位大嫂把湿木塞进灶火里,那湿木在大火烘烤下却自然弯曲了。炎帝立即架起火堆,一边烘烤,一边按人的意愿来弯曲,很快,一柄漂亮适用的耒耜造出来了。炎帝亲自使用它来试行耕作,并不断改进,定准了耒的长短尺寸,还把下端尖叉改削成上宽下窄的锋面耜。这就是《周易·系辞》里说的:“揉木为耒”,“斫木为耜”。耒耜的总长六尺六寸,底长一尺一寸,中央直的部分三尺三寸,勾的部分二尺二寸,耒下向前曲处接耜。这一规格刚好适宜平均身高七尺的男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这就是犁的前身,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耒”这个汉字也是这样来的。

人们用炎帝创造的耒耜和他传授的五谷种植技术,使衡阳成了古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和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炎帝为此也感很高兴,便以耒为名,将身边这条美丽的河流命名为“耒水”。


2、蔡伦造纸

现在,我们把镜头拉到东汉时期。依然是这条江,耒水。这时的衡阳耒水之滨,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蔡伦。由于他以及他发明的造纸术,将人类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东汉 公元61——121年那时,蔡伦在朝里做郎中,负责宫中关于制造方面的事务。当时,每天的公案文件都写在竹简上,办一天公要翻阅几百斤重的竹简,上班就像是搞搬运,累得气喘吁吁。于是蔡伦就想着要造出一种轻便、便宜、易于保存的写字材料。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剥桦树皮,那一层一层的薄树皮,光滑轻便,他拾了几片,反复观看,越看越觉得是写字的好材料。于是他把桦树皮带回家中,试着提笔在上面写了几行大字。可是过了几天,桦树皮干了,表层皱巴巴的,写的字也跟着变了形。他生气地把桦树皮扔到柴堆里去了。

几天后,他和一个叫张纸的朋友到他的老家为张父祝寿,走到一个水池旁时,看见一群小孩从一个水池里掏出稠稠的浆质,摊放在破席片上去晒,晒干了就揭下来玩。他问小孩们玩的是啥东西,他们说是棉花皮。于是他从小孩手里要来棉花皮,左看右看,反看正看,看个没完,口里还独自念叨着什么。看了好久,他又向小孩们要了几片,急匆匆往回走,回到住处,他急忙研墨润笔,唰唰唰在棉花皮上写起大字,写着写着,他忽然大笑起来:“找到了,我找到了!”旁边的人都以为他发了神经。只见他笑着笑着又向外跑去,到那池子边仔细察看池子里的浆质,他纳闷池子里怎么会有这样的浆质呢?他向村民打听,村民说这池子是一个死水潭,原先是饮牛的池子,后来,有人把烂棉花扔进池子,人们嫌脏,不再去饮牛,结果,大家都把烂鞋、臭袜子、绳头、烂皮片往里扔,扔的时间长了,水变成了浆糊状。小孩掏着晒干玩,我们也不知那叫什么。蔡伦听罢,心中暗暗打定注意,他叫护卫把池子里的浆质都弄来,晒成薄薄的片片,然后他把这些片片裁成方形,摞成一摞,带回宫中去了。回去后他把这些片片拿给皇上看,皇上试着写了几个字,也觉得不错,鼓励他再多做点。于是,他按照村民的说法,把棉织物扔进自己挖好的池子,然后用水浸泡。可是这些棉织物不知咋搞的,好几个月也变不成浆质,他急得用棍子搅,用椽子捣,搅了几个月、捣了几个月,慢慢使池子里的棉织物变成了浆糊状。他把它们晾晒后,终于又得到好几沓薄薄的棉花皮片子。

由于是在张纸的老家发现的这种薄片片,于是蔡伦就把这些棉花皮片片起名为纸,并把每一片叫做张。“纸张”就这样诞生了,世界上也从此有了纸这一名称。人们将这种写字用的纸称为蔡伦纸。纸的发明,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使得中国汉代的文明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后来蔡伦回到了他的老家衡阳,将造纸术在衡阳广为传播。

衡阳 耒阳 蔡侯祠

3、船山著书

在时光放映机的光环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和耒水在衡阳同时流入湘江的,还有一条支流,称为蒸水。蒸水在北面由西而东汇入湘江,耒水自东而西融入湘江。所以人们又常常将湘江的上游叫潇湘,而把湘江的中游称为蒸湘。历史的车轮这时驶入了耒水、蒸水和湘水这三水交汇之地,驶入了明末清初的衡阳。在湘江之滨,回雁峰下,有一座草庐,草庐里的那盏油灯几乎彻夜不熄。草庐的主人叫王夫之,号船山先生。

听吧,此刻先生正在吟诗呢: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好一位痴迷的书生!

诗如其人。在旁人看来,此公还真是怪怪的。出门时,无论白天黑夜,无论下雨天晴,他总是头戴竹笠,脚踏木屐。何也?自云:不戴清朝的天,不着清朝的地。真是怪得可以。这就是船山先生,一个历尽千辛万苦,依然矢志不渝的文人。

明朝灭亡后,王船山以文人之躯举兵抗清。秀才造反,如何得成?失败后,他隐居家乡,从事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史学、法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并在他草庐旁的石鼓书院(中国最早、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教书授徒。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常常腕拿不动砚,手握不紧笔,却依然在写。71岁的时候,清廷仰慕他的道德文章,专门派官员来拜访他,并赠送些吃穿用品。老先生人在病中,还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硬是不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朝廷的礼物。后来还干脆撰一联贴于门上,云: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当然,清,是指清朝;明,则是指明代了。)

风景秀丽的衡阳石鼓书院正是这种精神,这种固执,这种个性,成就了一代伟大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四十年的时间读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经典,写下《黄书》、《宋论》、《读通鉴论》、《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相宗络索》、《庄子通》、《俟解》、《噩梦》、《礼记章句》、《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等各类作品多达四百余卷、洋洋八百万言。真是浩如烟海,令人叹为观止。在他去世以后,他的著作有一半以上入选了中国最高的典籍——四库全书,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不过,我们回过头来看,在康乾盛世的清朝,朝廷还是重才的。并没因他的固执而打入冷宫。

石鼓书院门楣有人说,王船山不仅是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峰。也有人说,全世界五百年来影响人们思想的有两个人,西方有个黑格尔,东方有个王船山。评论归评论,在野云看来,历史上很难有个学者,思想如此博泛,品质如此高洁,眼光如此敏锐,也很难有个学者,以他的微薄之躯,能启育和引领潇湘两岸几代的人才洪流。略数一下吧,曾国藩、左宗棠、魏源、杨度、谭嗣同、毛泽东、刘少奇…,哪一个不自称是船山弟子?在中华民族的危难之际,又有哪一次没有喝湘江水长大的湖南人挺身而出?杨度曾说:若中华果亡,除非我湖南人死绝!谭嗣同也说:

万物招苏天地曙

要凭南岳一声雷

是的,中国近代史上那一股奔流不息的湖湘血脉,正是从王船山开始的啊!

让我们再吟一段船山先生的诗来结束这段穿越吧:

沧波淮海东流水,风雨扬州北固山。

鹃血春啼悲蜀鸟,鸡鸣夜乱度秦关…

位于湘江之畔衡阳县曲兰乡的船山先生墓

4、衡阳抗战

时光到了公元一九四四年,衡阳,湘江之畔。风光秀丽的岳屏山上,泉水流溢,烟雾迷蒙。山顶,有一座碑巍然矗立,蒋中正亲笔题写的“衡阳抗战纪念城”七个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这座丰碑,这份殊荣,在全国几千座城市中,衡阳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再看看巍峨的衡山之下,有一座中华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唯一(注意,这里也是“唯一”)修建的抗日战争阵亡烈士大型纪念陵园——忠烈祠。苍松翠柏之间,这里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

啊?衡阳怎么了?湘江怎么了?江中怎么流着鲜红的血水?来吧,让我们把镜头拉近些…

那是抗日战争的后期。1944年8月8日,中日衡阳会战中方守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中将军长方先觉的指挥部里。响了40多天的枪炮声渐渐淡去,一身疲惫,两眼充血的方军长陷入了痛苦的回想与沉思之中……

为了湘江边上的这座城池,全军一万七千将士已经死死守了48天。我5000多名官兵和20000多名日军的尸体遍布全城大街小巷。委员长命令我军死守10至15天,可现在整整第48天了啊!四面受敌,孤军奋战,弹尽粮绝,连轻伤员、马夫、伙夫都统统上了火线…而日军8月3号又增派了58师团、13师团二个主力师团。日军司令官横山勇亲自指挥进攻,向我军阵地疯狂倾泻了4 万余发炮弹,4500米正面阵地的工事被全部夷为平地。我军的有生力量已消耗殆尽,怎么办啊…

昨天的军事会议上,有部下提出了突围的建议,作为最高指挥官,我能说什么?“我们突围出去了,剩下这 8000伤兵怎么办,难道狠心丢下他们让日本鬼子屠杀?娘的,死,我们死在一块,要自杀,我先动手”。也是昨天,日军从衡阳城北门突入。我军的通讯联络电话线都被日军飞机、重炮炸断。现在,已经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了,将士们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衡阳的陷落已近在眼前……

这时,外面日军的叫喊声惊醒了方军长的回想和沉思。他毅然叫来参谋长,向蒋委员长发出了最后一电:“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培育之情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然后拔枪自尽。一旁的副官眼明手快,将军长手枪击落。枪响二声,方军长枪中的子弹打在了墙上……

中方指挥官方先觉将军

日方指挥官横山勇将军

这时,第三师师长周庆祥拿着一张纸跑进来报告:“军长,这是敌人飞机上扔下的传单。”方军长接过来,上面写道:“能征善守的第十军诸将士,你们的任务已完成,你们这么勇敢,我们知道这是你们湖南人固有的顽强性格。可惜你们命运不好,援军不能前进,诸君命在旦夕!但若能加入我们和平军,我们绝不以敌对行为对待你们;皇军志在消灭美国空军”。方军长看完后说:“别信敌军的宣传,命各部将捡获的传单全部焚毁”。这时,周师长又说:“军长,数万敌军已将我们团团包围,离我们只有两条街了”。见军长没说话,周师长又低低的说了句:“军长,我已以你名义下令挂白旗了。”啊?”方军长大怒:“你怎么敢这样!”说罢,就要去拾地上的手枪。这时包括周师长在内所有的人都一齐跪在了地上。周师长流着泪说:“军长啊,我们不怕死。我们也不是不抗日,委员长命令我们死守10到15天,可今天已经是48天了啊,5000将士抛尸衡阳,鲜血染红了湘江。消灭了2万多日军,我们对得起党国了,军长哪…”参谋长这时也接着说道:“军长,现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弹药已全部打光,手榴弹也没一个了,怎么打啊?”周师长大哭着说:“你死了,这8000多伤员怎么办?还有2000多没有弹药、饿着肚子的弟兄们怎么办?衡阳城里几十万百姓怎么办?军长啊……”

方先觉沉重地低下了头,一行热泪夺眶而出……

衡阳陷落了……

第十军停止抵抗的条件是:1.保证官兵生命安全;2.收容治疗伤兵,郑重埋葬阵亡官兵;3.第十军保留建制,不出衡阳,就地驻防。4、不屠城,不伤害百姓……现在,我们来看看衡阳保卫战战前和战后的有关情况吧:

战前,中国守军为国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中将。下辖第3师、第190师、预备第十师,实际兵力是七个团,加上配属的暂编54师1个团,总兵力为8个团,1.7万人。日军先后投入横山勇中将的11军四个师团,即68师团、116师团、 58师团、13师团,约九万人,外加日空军第五航空军全力配合。

到衡阳陷落时,中国军队伤亡约15000人,其中阵亡近6000余人,日军伤亡6万余人,其中战死29000人。

从伤亡情况看,这是日本战史记载的日军伤亡大大超过中国军队的唯一战例,可见第十军的抵抗是多么英勇顽强。偌大一座衡阳城,最后只剩下了三间半房子,湘江的水全变成了红色。连日军也不得不发出哀叹:“这是自进入支那以来遇到的最为顽强有效的抵抗”。日本战史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不独严重地妨碍了‘打通大陆’的进程”,并且遭受了重大伤亡,是一场“苦难的战役”。并称方先觉为“骁勇善战之虎将”,第十军“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之精神,实令人敬仰”。战役后有日本军官说:“中国军队勇敢作战的情形,不仅此地日军敬佩,就连日本天皇和大本营都已惊闻。”

这一仗的影响,确实震动了日本朝野,甚至东条英机内阁也为之下台。纵观整个中国抗战史,其作战时间之长、双方伤亡官兵之多、战斗程度之惨烈、在中国8年抗战史上,在所有的城市守卫战中,几乎没有哪一仗可与之堪比。对于衡阳保卫战,毛泽东挥笔写下题词予以肯定:“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蒋介石亲笔为衡阳城题写经念碑名: “衡阳抗战纪念城”。

好,这一节我们先穿越到这里。补充一句话,关于衡阳保卫战,几年前,我看到一位史学家评论方先觉将军道:“千古英雄,惟差一死。”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气愤得在书里那八个字上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我是坚决不同意此说的。

千字文曰: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有丽水必有金山。

注:下一站我们该去看看衡阳的山——南岳衡山了。(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野云,姓名康巨峰。诗人,文化学者,收藏家。长沙市社会科学院研究 员,长沙市钱币学会会长。著有:

《古钱》(湖南科技出版社)

《老湘绣的收藏》(湖南科技出版社)

《诗书画品道德经》(岳麓书社)

《野云说钱一一中国古钱的鉴赏与收藏》(岳麓书社)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