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小村故事"②丨长山村:一"网"架通脱贫路

2017-09-07 06:33:0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长山村:一“网”架通脱贫路

——“小村故事”之二

湖南日报记者 蒙志军 李国斌 通讯员 李光平 黄志东

入秋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山里,已经开始有寒气,却抵挡不住勤劳人们的脚步。

8月28日一大早,大圩镇中南大学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就热闹了起来。大圩镇长山村的乡亲们送来了20只鸡、10箱土鸡蛋、10公斤香菇。

“质量检测、品牌包装后,通过‘瑶都优品’的电商平台,很快就可以卖出去。”基地负责人魏盛花高兴地说。

魏盛花的家也在长山村,从村部还要走3.5公里的泥巴路才到她家。那里是高寒山区,山多田少,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绝大多数家庭都是贫困户。

一两年前,她与祖祖辈辈住在山上的农民一样,不知道啥叫“电商”。如今,她已是一个电商平台的“掌柜”。

2016年,中南大学驻长山村扶贫队,启动建设手机电商平台“瑶都优品”,帮助村民销售土特产品。扶贫队员、长山村第一书记朱徐说,为了及时沟通和发布信息,扶贫队给村里的贫困户发放了105台智能手机。同时,扶持有头脑、有干劲的村民发展种植和养殖。魏盛花就利用山林放养了5000只鸡。

今年1月,“瑶都优品”上线,魏盛花养的鸡也到了可以出售的时候。“我在‘瑶都优品’上发布信息,很快就有人下单。”魏盛花说,到8月底,她通过线上线下累计销售土鸡2000余只、土鸡蛋近2万枚,直接创收20多万元。

在养鸡的同时,魏盛花现在又开始搞“农家乐”。她花费10万元,依山就势建起一座有民族特色的民宿,另两座也在计划中。

魏盛花的“网络奇遇记”,只是长山村的一例。这个位于瑶山深处的村寨,过去是偏僻、闭塞、贫困的地方。腊肉、土鸡蛋、红薯粉等瑶山特产,藏在深山人未识。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各大电商平台都不约而同把触角伸向农村,同时一些村寨也自发建起了电商平台。一个要下乡,一个要上网,农民和电商在瑶山里激情相拥。目前,长山村“触网”的农产品有近30种。

走进中南大学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瑶都优品”4个大字极为醒目。产品展示区,来自长山村和周边村庄的土鸡蛋、高山蘑菇、红薯粉、野生藤茶、原木挂画等产品琳琅满目。所有产品都打上“瑶都优品”的商标,包装精美。

“通过品牌包装,让土特产‘有头有脸’,‘麻雀’也变了‘凤凰’。”孵化基地的合伙人潘纪兰告诉我们,产品都是通过网络和企业订单的形式销售,来势非常好。

农户入驻“瑶都优品”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效果立竿见影。长山村贫困户赵阿姨通过电商平台累计代销高山蘑菇300公斤,创收3万元;魏胜利销售腊肉1150公斤,收入11.5万元;长山村秘书曾大叔销售茶叶25公斤,收入1万元;来自未竹口乡的赵大叔,也在电商平台卖掉了野生茶油100公斤,收入1.2万元……

中南大学驻长山村扶贫队队长黎胤介绍,“瑶都优品”上线后,电商基地与中南大学签订食堂采购协议,供应优质大米12.5万公斤;与深圳企业签订了100万元农产品采购协议。此外,还线上线下零售近40万元。

孵化基地内,还有一个电商培训基地,整齐摆放了19台电脑。目前已经开展了好几轮培训,大山里的农民对电商从陌生开始走向熟悉。

依托电商平台,长山村在扶贫队帮助下引进了8家农业种植大户,流转土地种植了400亩红薯、200亩生姜、100亩辣椒、200亩油茶林,建起100亩藏香猪养殖场,集中打造绿色农产品生态种植养殖基地。

两年来,中南大学扶贫队筹资建设了10公里的村道,把自来水引到每家每户。引进深圳五月天服装厂,把企业办到村里,20多位有一定缝纫手艺的中老年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长山村,正跑步奔向小康。

■记者手记

来自时代的“红包”

李国斌

一座勾挂岭,把江华瑶族自治县分成了岭东和岭西。从江华县城出发,要翻过勾挂岭,驱车约2个小时,才能抵达大圩镇长山村。

多少年来,瑶山深处的长山村,一直是穷乡僻壤。穷,是因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更在于交通不便,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匮乏。

风起云涌的移动互联网,如希望的光,照到了瑶山深处。一台智能手机,改变了长山村人的生活,把长山村和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瑶山雪梨、散养鸡、土鸡蛋、生态大米、野生蘑菇、茶油、野生蜂蜜……长山村的农民们,动动手指,就能收获一笔笔订单。农村电商这一条致富的新路,成为农民收获的来自时代的“红包”。

电商改变贫困村,还在路上。长山村的魏盛花感到,农村物流还不是那么便利,发货到深圳要两天时间,“宰杀的土鸡,用真空包装,到客户手中虽还不会变质,但是已没有那么新鲜,如果有冷链物流就更好了。”

他们希望变得更好,他们也需要更多关注。

相关专题:喜庆十九大——“小村故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