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创作故事:湖湘韵味的“红色交响”

2017-08-02 07:43:3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湖湘韵味的“红色交响”

——大型组歌《秋收起义》交响音乐会的创作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 龙文泱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吴名慧

90年前的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中国革命迈出了新起点。

7月27日晚,大型组歌《秋收起义》交响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首演。恢弘的旋律、激情的演唱,一曲曲动人的“红色交响”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体验90年前的热血与柔情。

故事讲真实,主创者查阅史料300多册

“沈家大屋的灯光亮了,三湘大地的树木醒了。你在唤起工农千百万,血染的土地要举起刀枪。”乐声响,歌声起,《沈家大屋的灯光》向人们讲述,1927年的夏夜,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里,毛泽东正主持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紧急会议,确定秋收起义的整体方案、战略战术。

“我知你情系百姓苦求索,我懂你心忧天下敢担当。”婉转而铿锵的女声独唱响起,《挥手从兹去》中,巾帼英豪杨开慧送君上征程。

《日出东方》的歌声里,毛泽东行色匆匆,奔走于安源的矿井和田间地头,四处寻找、组织武装力量。他万分焦灼,但更坚定执着:“不靠神仙皇帝,就靠工农武装,燎原星火你点亮,日出东山照四方!”

……

《序曲》《三大乐章》《尾声》,3大板块共13首曲目,向观众讲述了11个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

出生于浏阳的谭仲池担任编剧和主要词作者。真实地还原历史,是他的创作坚持。

对谭仲池而言,有关秋收起义的点点滴滴早已深深刻入脑海。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满,而是先后3次回浏阳,到秋收起义纪念馆住了一个多星期,重新查阅了300多册史料,记录了3大本厚厚的笔记。创作中,他先后修改歌词7次,直到剧组满意为止。

整首组歌既有宏大叙事,也不乏细腻刻画,将90年前的英雄壮举向观众作艺术化呈现,振聋发聩。

音乐“接地气”,交响乐融入湖湘音乐元素

《秋收起义》的3位曲作者是清一色的“湘”字号——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国家一级作曲邓东源,省歌舞剧院著名作曲家杨天解,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唐勇强。

“突出组歌的现代交响性,紧扣秋收起义历史事件的完整戏剧结构,用当地民族乐器和湖南本土音乐素材,演绎湖湘特色的交响乐。”本次交响音乐会的音乐执行总监邓东源如此阐述他的创作理念。

唢呐是长沙和浏阳一带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地方乐器之一。《序曲》开场,邓东源以3把唢呐吹出浏阳“地花鼓”中最典型的音乐素材;在《沈家大屋的灯光》中,杨天解用了花鼓戏音乐元素;地道的浏阳客家山歌《喜鹊落在梅树上》,也被邓东源引用到《日出东方》里;客家山歌中广泛运用的竹笛,也多次出现。

融入了湖湘音乐元素的交响乐,让现场观众多了一份熟悉,多了一份共鸣,听得入迷。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