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超越时空的震撼
——“潇湘军旗红”故事音乐会的台前幕后
湖南日报记者 龙文泱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一场主题为“潇湘军旗红”的故事音乐会即将播出。
7月23日,湖南日报记者探班故事音乐会彩排现场,听总导演李思讲述台前幕后的故事。
首次加入朗诵与视频,讲湖南特色的建军故事
乐声,时而雄浑,时而柔和;朗诵者,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舞台正中的屏幕上,历史照片与物件、电影画面交替出现。视觉听觉的双重演绎,把人们带回了90年前的峥嵘岁月。
一代伟人毛泽东,3位元帅、6位大将、19位上将、15位军事家,200多位湘籍开国将帅,40多万名湘籍红军,数百万名革命军民奋勇向前……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光辉历程,在湖南尤为光彩夺目。
“这是一场独具湖南特色的故事音乐会,讲湖南英雄和湖南故事,歌曲的创作者很多是湖南人。”紧张排练的间隙,李思向记者详解本次故事音乐会的创作思路。
不同于往年的音乐会,今年的演出叫“故事音乐会”。李思带领的创作团队认为,单纯的音乐不足以表现90年的厚重历史和动人情怀。因此,他们大胆创新,加入朗诵和视频,希望带给观众身临历史之境的丰富感受。
演出形式确定,短短90分钟,如何展现波澜壮阔的90年?经过艰难的取舍,导演组最终确定了以时间顺序为轴,突出湖南在这段历史中的闪光点的思路,即紧扣“潇湘军旗红”主题,将演出分为《序曲》《第一乐章:第一忠诚》《第二乐章:第一道路》《第三乐章:第一军规》《第四乐章:第一使命》《第五乐章:第一方阵》《尾声》。
交响乐《红旗颂》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故事朗诵《通道转兵 中国转运》回顾了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幕;故事朗诵《半床棉被》,讲述了徐解秀老人与3位女红军的军民鱼水情;女声独唱《妻子》,道出了军人家属的默默奉献;抗洪,扶贫,人民子弟兵时刻《同人民在一起》;故事朗诵《用生命礼赞“每秒亿次”》,则揭秘了科技兴军历程中的艰难与感动。
核实史料查阅上百本书,冒着酷暑坚持排练
湖南遭受特大洪灾,广大军民合谱了雄壮的“抗洪曲”。7月12日,暴雨倾盆。7月13日凌晨1时多,李思和团队总结完当日工作,6时从长沙出发,到益阳记录奋力抢险的官兵,到常德采访军嫂,到桑植寻访革命后人,他回到长沙时已是14日凌晨。
任务重,时间紧,难点多。7月5日接到演出任务后,李思每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
最难是对历史的考证。导演团队很年轻,13个人全是“80后”“90后”。为了保证精准地再现历史,他们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党史和军史,翻阅了上百本书籍,前往每个故事的发生地。节目台本中的每一句话,都与研究党史的专家一起反复推敲。演出录制的前一天,台本还在修改。
“仅节目单就改了至少50次,印刷厂的印刷机都‘罢工’啦。”脸上两个黑眼圈的副导演徐龙笑道。
加入朗诵和视频后,演出难度陡然增加。两三百个小时的视频素材,要压缩到90分钟。乐曲是现场演奏,具有不确定性,如何与视频顺畅衔接也很考验人。
工作高强度,长沙正值酷暑。省爱乐乐团的成员病了好几个,无人请假。长笛手刘爱民原本在美国探亲,特意赶了回来。7月22日,一位大管演奏者的家中失火,依然准时参与排练。
种种困难,大家都硬扛了下来。李思说:“我们到抗洪救灾现场采访,看到很多官兵满身泥浆,累了就躺在防洪大堤上。这些情景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要把这份感动完整地、真实地带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