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10余年,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从一家老态龙钟的国企,蜕变为全球单厂最大的变压器制造企业,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完整的电力集成解决方案和总承包工程服务——
衡变,服务全球的行业“领头雁”
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特高压实验大厅进行各项指标测试。(资料图片) 记者 张京明 摄
记者 曹娴
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
“衡变现象”
炎炎夏日,打开风扇或吹着空调,您可知道我们用的电可能是从数千里之外输送而来。电流看似强大,实则“脆弱”,经不起“长途跋涉”,因此,超长距离输电离不开高端输变电装备。
作为全球单厂最大的变压器制造企业,衡变研发的一系列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简而言之就是让电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同时将电流损耗降到最低。
“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产品,ODFPS-JT-1500000/1000变压器,也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现场组装式变压器。”7月5日,衡变总经理种衍民带领记者走进生产车间,面对一台重达400吨左右的“大家伙”,他用手拍了拍,自豪地说。
衡变的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衡阳变压器厂,2001年在濒临倒闭时经过重组,成为特变电工的全资子公司。重组16年来,衡变创造了20余项世界第一,填补了多项世界空白。不断刷新输变电装备的世界纪录,已经成为一种“衡变现象”。
2009年,晋东南——荆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中所用的世界第一台1000kV特高压电抗器,就是由衡变制造。产品电压等级直接从750kV升级到1000kV,不仅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可供遵循,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衡变技术人员用时18个月,终于在特高压电抗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200Mvar/1100kV特高压并联电抗器,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电抗器的核心技术。
由于能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在1000到3000公里,一条1000kV的特高压输电线路,相当于在负荷中心建设6座大中型的火电站,可谓“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
“特高压输电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有效降低线损率,也就是,尽管距离数百上千公里,输送100千瓦时电,只需消耗1千瓦时多点电。”种衍民介绍。
其后,衡变又承担了世界第二条、第三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研发出世界首台DFP-400000/1000发电机变压器,承担了我国百万千瓦大型火电30%以上主变的供货任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SSP-H-860000/500最大容量组合式变压器,用于当今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承担起我国50%以上大型水电主变的供货任务……
“从2001年至今,我们进行了6期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坚持年销售收入6%以上的科研经费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累计投入资金超30亿元,电压等级从重组前的220kV跃升至1700kV,单台产品容量从180MVA跃升到1230MVA。”种衍民说。
服务型制造带来的衡变之“变”
种衍民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型地球仪。如果以衡变为中心,衡变能源装备呈辐射状,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为20多个国家提供了完整的电力集成解决方案和总承包工程服务。
早在1965年,衡变公司的变压器产品就出口到阿尔巴尼亚。然而随着单机出口利润不断下滑,衡变开始实施“由单机向成套,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的战略,即以成套设备为载体,做输变电系统集成商,抢占更多国际市场。
出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海外电力工程一般采用西方标准,并由西方监理公司负责监理,他们岂会将手中的“蛋糕”轻易拱手相让。衡变用事实说话,细分目标市场,邀请目标客户实地参观考察,加深其对中国企业、衡变产品的认识和了解,成功突破了欧、美、俄对行业标准的垄断。
位于多哥共和国的161/66/20kV索科地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成套工程,正是衡变公司获得的首个海外成套项目,实现了中国电力标准的成功输出。
该项目2013年8月开工,2015年3月全面竣工。其中的一座变电站,配置了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微型保护和测控装置,可实现无人值守,成为多哥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变电站,解决了多哥北部长期电力供应不足的难题,也大大改善了当地电力输送能力和效率。
衡变提供的从勘探到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到培训、运营、维护一体化的“交钥匙”工程,在海外市场备受青睐,从而屡获大单,东南亚、非洲等多个成套项目已经顺利开工……目前,衡变境外开工建设项目累计已达10亿美元。
“到2020年,海外业务要占公司总收入的50%以上,并向投资、运营、国际产能合作等纵深方向发展。”种衍民说。
■记者手记
服务型制造大有可为
曹娴
中国人从不缺乏创新的智慧和勇气。衡变通过自主创新,跻身科技先进、技术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行列。
为应对国内市场需求饱和、产能过剩局面,衡变早早地开始部署“走出去”;而更难得的是,衡变快速走上了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从产业发展的“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价值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三分之一,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三分之二,有业内专家说,未来的制造业就是服务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提出,从国际上看,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互促共进。
衡变用实践证明,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战略转型,不仅让其成功地在国内市场脱颖而出,也实现了从“装备中国”向“装备世界”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