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 湖南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之势

2017-06-14 07:29:4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艺]
字体:【

【砥砺奋进的五年】

乘着创新的翅膀

——湖南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之势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唐婷 陈薇

三湘大地,万木葱茏,生气勃勃。5月中旬召开的湖南省科技奖励暨创新奖励大会盛况空前,三湘四水掀起新一轮创新热潮。

会上,《县委大院》等9个项目获得湖南首届文化创新奖。新闻宣传作品《县委大院》、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体现了内容创新,大型文艺活动“欢乐潇湘”“雅韵三湘”着力于形式创新;新湖南客户端、快乐老人报全媒体平台是平台、载体创新的典范;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益阳花鼓文化艺术在生产营销模式的创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新湖南客户端由湖南日报社开发运营,始终恪守“党报底色+不断创新”的准则,以“移动新闻资讯平台+移动政务平台+移动生活平台”为主要定位,努力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服务最广泛的湖南人,引领湖南主流舆论。这些获奖项目是湖南近年来文化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代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的文化创新水平和成就。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敢为人先的湖南人,通过不断创新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湖南文化现象”。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迈向文化强省的征程中,全省宣传文化领域涌现出来的充满创新、创意、创造性的产品和项目,进一步满足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速推进了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创新,“文化湘军”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1月20日,伴随着深交所钟声敲响,湖南华凯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国内文化主题馆空间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第一股。“湘字号”文化品牌又添一支劲旅,上市文化企业达到7家。

这是枝叶繁密的湖南文化之树结出的又一颗甘甜果实。其背后,是湖南坚定不移探索文化改革创新的坚实足迹。

2014年,湖南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拉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大幕。敢想敢干的湖南人,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湖南文化事业和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文化湘军”走在全国前列。

“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活。”湖南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着重理顺“两大体制”。

理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组建湖南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推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四统一”。出台《湖南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建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出台《深化省管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国有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整合重组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省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等8大省管国有文化企业。

理顺文化市场监管体制。通过整合市、县两级原有的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行政机构,组建了新的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文化市场由分头管理、多头执法向统一领导、综合执法转变。

一边大刀阔斧,“对准问题改,向着深处改”;一边春风化雨,“扶上马,送一程”。湖南健全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文化企业特别是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给予财税、金融、用地、贸易等多方面激励,对文娱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实行积极的扶持政策。

设立文化事业建设引导资金,大力扶持和引导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湖南文艺开启“全速”模式,硕果累累,欣欣向荣。3月6日至8日,湖南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通道转兵组歌》在京连演3场,赢得社会各界好评,成为今年湖南文化品牌在北京的一次重要展示。

出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打出财政、土地、金融等“组合拳”,引导产业集聚,鼓励企业“走出去”。201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达1.6亿元,培育了大批有竞争力的“湘字号”文化品牌。中南传媒、电广传媒、拓维信息、天舟文化、快乐购、华凯创意在资本市场“胜利会师”,形成了中国股市的文化湘军方阵。

改革,点燃了湖南文化创新的火热激情。2016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900亿元,占GDP比重达6.12%,连续3年进入全国10强。

融合发展,产生“1+1>2”的效果

以高山奇峰为背景,以山涧峡谷为舞台。张家界天门山峡谷,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就在此演出。现场500多名演员在高科技的声、光、电等舞美特效的烘托中,通过音乐、歌舞、魔术、杂技、影像等表演形式,演绎出古老而又全新的人狐爱情传奇。

文化借山水升华,山水因文化增辉。这一融合创新的旅游演艺精品,与《张家界·魅力湘西》一道,陪伴来到张家界的中外游客度过了一个个充实的夜晚,在张家界形成了“白天看美景、晚上赏大戏”的旅游文化体验消费方式。

近年来,湖南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成绩显著。今年,湖南花大力气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中,既有大王山旅游度假区、衡山“盐湖”、雪峰山云端轻轨这些“新面孔”,也有天门山、东江湖、老司城、铜官窑、书堂山国学小镇等知名景区的升级打造、整体开发,华谊兄弟电影文化城、美丽中国·长沙文化产业示范园更有成为新“IP”之势。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也是文化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4月17日晚,一场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情景艺术焰火晚会在长沙橘子洲上演。焰火燃放首次采用了最新的科技特效字母燃放技术,采用3D立柱配合扇形礼花弹燃放,进行了全方位布阵,并结合古筝、踢踏舞曲、浪漫现代乐、震撼音乐等,给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专家、有关国家驻华使节等100余名外国嘉宾,带来一场美轮美奂、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浏阳烟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湖湘文化的名片,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再次点亮星城,惊艳世界。

在今年4月举办的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上,作品“长沙釉——灯”,将千年铜官窑残片与3D打印的灯罩结合,让古代的文物件与现代的科技件浑然一体,成为可用的灯具,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再定义与再生。

与此同时,“出版湘军”“演艺湘军”“电视湘军”“报业湘军”,主动拥抱科技,积极转型升级。新湖南客户端下载用户突破1700万,居全国党报新闻客户端第一方阵;芒果TV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依靠《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独特资源,已经在资本市场进行了两轮融资,短短几年,成为全国第一梯队唯一国有控股的视频平台;天闻数媒数字教育产品已覆盖全国30个省份的2600所学校……3D打印、VR产品、数字创意、文化信息服务、智能机器人等“湖南智造”正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

“文化+”,文化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惠民乐民,群众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

百姓唱主角,草根当明星。2013年开始举办的“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成了三湘百姓的“星光大道”,黄发垂髫、青春男女纷纷上台秀才艺。据不完全统计,每届“欢乐潇湘”吸引了上万支群众文艺团队、数十万群众演员参与、近千万群众观看,成为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欢乐潇湘”开展的第五年。目前,这一活动正在三湘四水如火如荼开展。与往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参与到节目中来,为“欢乐潇湘”注入了年轻的血液。

与“欢乐潇湘”同时开展的“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推广活动,每年超过200场的演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高雅艺术。

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是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大型文艺活动“欢乐潇湘”“雅韵三湘”、农家书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让百姓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十二五”期间,湖南全面完成4.4万余个农家书屋的建设,农村实现全覆盖,缓解了广大群众“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问题。与此同时,湖南每年放映50多万场农村电影;“送戏下乡、演艺惠民”为农村百姓送戏1万场以上;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逐年推进,越来越多的偏远农村看上了电视;建起2300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覆盖了全省80%的乡镇,曾经只是城里孩子“专利”的少年宫成了农村孩子的“快乐大本营”。

走进浏阳市永安镇华山屋场,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随处可见的亭台花园,让这里的百姓感到悠闲而幸福。志愿服务站、农家书屋、书法广场、太极养生园等设施一应俱全,800余村民其乐融融。

屋场是浏阳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村民聚居的自然村落。近年来,浏阳市对自然村庄开展环境整治,打造幸福家园,共建成500多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幸福屋场,创新探索了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

“通过幸福屋场建设,我们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华山屋场退休老教师雷桂政说,以前想要锻炼身体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现在村里兴建了广场,场地变宽了,每天早上锻炼身体的民众越来越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新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惠民项目不断涌现,让湖南百姓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满足感。

相关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