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大清相国》:对历史的敬意与温情

2017-06-01 06:09:4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
字体:【

不戏说不瞎说,避开大事件专写日常细节……王跃文的这部历史小说发行已超过300万册——

《大清相国》:对历史的敬意与温情

记者 肖欣

窗外,梅溪湖一汪碧水卧着半弧绿岛,靠窗坐着的王跃文,颇像山水画里的点景人物。

但他并非“独与天地往来”。对面满满的书架上,全是他创作的图书。《国画》里的朱怀镜,《苍黄》里的李济运……一个个笔墨生命在他的小说舞台上来来往往,好戏唱了一出又一出。

特别的戏,是陈廷敬主唱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刚获得湖南省首届文化创新奖。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收藏本《大清相国》,摆放在书架下方。红白相间的冷暖底色,搭配靛蓝的端正字体,自有一种压得住阵脚的敦厚方正,暗合王跃文创作时给自己定的规矩:“不要戏说瞎说,要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也是历史小说写作的常识。”

但常识往往也被各种所谓“求变创新”的幌子遮蔽。《大清相国》创作时,正值解构经典,颠覆崇高,随意歪曲历史人物的戏说之风席卷文艺界。

王跃文不赶那个时髦,老老实实练他的案头功夫。

“我从旧书店里淘了一套《清史编年》,12本,将近700万字。顺治朝、康熙朝发生的事情,我一天天细读。大臣们怎么奏报?皇帝怎么批示?下面怎么执行?一天天记下来。这套书的所有史料都有正史出处,靠得住。我还读了《清俗纪闻》等不少杂书,体会古代生活的体温,肌理与细节。”

一年多的笨功夫做下来,王跃文颇为感慨。

陈廷敬当过康熙皇帝的老师,做过吏、户、刑、工四部尚书,最后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康熙高度赞誉陈廷敬是“卿为耆旧,可称全人”“恪慎清勤,始终一节”。但后世并不太了解陈廷敬平生的功业。

“他就像《史记》里写到的那种循吏良臣,不求闻达不逐名利,在平凡之中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是低调做事的实干家。我对他肃然起敬。”在创作手法上,王跃文有意避开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大事,通过对尘封于历史暗角的日常细节的描写,对清代从朝廷到地方的行政运作进行细致真实的展示,着重描写陈廷敬在平凡事务中极不平凡的作为,刻画他公忠体国、务实能干、清正廉洁、不畏奸邪等可贵品质。

由此,《大清相国》跳出了传统历史小说过于偏重大事件的陈规,突破了历史小说惯于塑造轰轰烈烈大英雄的固有模式。

细心的读者,读懂了王跃文的良苦用心。

令王跃文印象深刻的一篇评论,来自一位曾在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担任过8年司长的读者。让这位读者震撼的是,《大清相国》通过陈廷敬救灾的情节,能将清代灾害健全管理的过程,从行政管理技术细节上进行细腻的分析,使文学作品带有历史细节的真实。他由衷感慨:“《大清相国》不取宏大事件,而取牵涉国家管理至关重要的体制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以鲜明的形象来展现,蕴含着深邃的政治哲理。”

但《大清相国》也引来一些责问,比如为什么还要在现代社会提倡清官意识?

“制度建设当然重要,但这同效法前贤不矛盾。道德层面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王跃文说,“陈廷敬为官半个世纪不党不私,并非基于策略或权谋,而是坚守堂堂正正的君子之道。他有个别号叫‘半饱居士’,申述的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人生境界,有知足知止、从不贪得的谨慎之心。他出身世家,家风淳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人物。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任何时候都需要继承。”

《大清相国》以创新的主题提炼、艺术手法和人物塑造,立起了一位富有时代积极意义的历史人物陈廷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推荐此书,中央国家机关将该书列入2013年上半年读书推荐书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取材该小说的电影及电视剧也正在筹拍。

至今,《大清相国》累计发行超过300万册。

“这些影响我没有想到。我写《大清相国》的初衷,是向陈廷敬这样一位先贤致敬,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致敬。”

一部历史小说的文化创新,就源自这份温情与敬意。一位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追求,深藏于此,沉淀于此。

相关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