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一:扶贫路上的一座丰碑

2017-05-04 15:02:2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段少帅] [编辑:印奕帆]
字体:【

石门县南北镇党委书记 段少帅

大家好!我叫段少帅,是石门县南北镇党委书记。

南北镇位于石门县西北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全镇8个村都是“省级贫困村”。薛家村因为人均耕地少,条件差,脱贫攻坚任务尤为艰巨。4年前,年近六旬的王新法响应党的号召,千里迢迢自发来到薛家村义务扶贫。不到4年时间,他帮助薛家村摘掉了贫困帽子,跨进了“省级文明村”的行列。

我曾经问过王新法:您这么大年纪了,大老远跑到我们这偏远山沟来受苦受累,究竟是为了什么?王新法告诉我,他们一家跟在一个石家庄工作多年的薛家村人关系很好,前两年这位朋友的母亲生病,他爱人来到薛家村看望过几次,感到这里山好水好人好,但就是穷,让他萌生了到薛家村来看看的念头。到了退休之年,王新法来到薛家村实地一看,果不其然,因此就想发挥一点余热,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就这样扎根在了薛家村。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有两难:一是缺钱,当时,仅仅完成村里公路主干道建设就需要资金上百万,而扶贫资金只有20万元;二是缺人,由于外出务工的多,老百姓参与度不高,没钱不来,钱少不干。

在这里修公路,沿线到处是悬崖绝壁,既危险又费钱,村里当时主张承包出去,可以省事。但王新法坚决不同意,一定要组织老百姓自己干。在他看来,一起干不只是省钱,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

但村里有顾虑,担心发动不了村民,因为不容许摊派义务工。王新法说:“我们不摊派!我先上,村干部、党员先上,千难万难,党员带头就不难,我坚信我们的老百姓会跟着上!”

有村民不放心:“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得起?”王新法当场立下一份《生死状》:“如果出现不测,由我自己承担,绝不给他人添责!”在他的感召下,有17个人跟着在《生死状》上按下血红的手印……

开工后,每天不用吆喝,就有30多名党员干部自发来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乡亲们一个跟着一个也来了,还有人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原来有些打零工为几块钱都要吵架的村民,也争先恐后跑来投义务工,不给钱的事干得比给钱的还起劲。结果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修通了这条10多里长的路,他硬是用20多万块钱办成了原本需要上百万元才能办成的事。我们作了一个统计,仅2014年,薛家村义务投工就达3000多个,连邻村的党员都跑过来帮忙。这在薛家村近几十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有一次,我到工地,看到他的脸晒得像黑炭,黑里透着红,泥水、汗水搅和在一起,穿的白背心满是破洞,肩膀上、后背上,晒得脱了一层层的皮,新的连着老的……看着都心疼!我说:“新法大哥,您也是60多岁的人了,指挥大家干就行了,这么重的活就不要亲自干了,累倒了怎么办?”他嘿嘿一笑:“没事,没事!”

这些年来,王新法通过自身的带头干、拼命干,让乡亲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脱贫效果,乡亲们感谢他,信赖他,都乐意跟着他干。如今的薛家村,没有了“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扶贫工作在这里真正达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

为了开启一条长期稳固的致富之路,我们全镇逐步形成了“三叶”经济发展态势,即茶叶、烟叶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的“菜叶”。王新法和薛家村村支两委确定了茶叶产业作为全村脱贫发展的主打产业。

为了拓宽茶叶销路,我和王新法多次到长沙等地考察、联系市场。在生活上,王新法对自己很小气,出差睡最便宜的旅店,吃十几块钱的盒饭。说实在的,我都有些不习惯。但在茶叶发展上,他却毫不吝啬,自掏腰包请专家给茶农上课培训,请权威机构检测茶叶微量元素含量,成立集茶叶“科、工、贸”于一体的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就花去了三四十万元。我问他:“值不值?”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值,当然值啊!”的确,他心里有本账,按照他的思路,薛家村的茶叶变成“黄金叶”,村民的茶叶收入从每亩2000元增加到了5000多元。

这几年,王新法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他是带着思想来的,不是带着私欲来的。来了就不走了,在这里扎下根,把自己当成薛家村的一员,一定要让薛家村的老百姓富起来。

走进薛家村,随便敲开哪家的门问问,您都会发现,王新法在薛家村做了哪些事,人们都如数家珍。战友送给王新法的越野车,成了乡亲们的“公交车”“救护车”。村里留守儿童多,他担心小孩子学坏,组建了“我看是非我看美”活动小组,让这群常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和自己的村庄共同成长。只要有时间,他都要到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家里坐坐,陪老人们聊天。去年除夕,他陪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过年,还走访了9个困难家庭,一一送去慰问品和节能灯泡,并亲手帮老人们安装。

王新法作为一个外地人,60多岁了,为了扶贫,过春节都没回家,连续几年都这样。把妻儿老小丢在石家庄,铁下心来坚守在薛家村,真扶贫,扶真贫。当年他捧着一颗心来,而今却拼尽最后一滴血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生命书写了光辉的扶贫业绩,树起了扶贫路上的一座丰碑。

新法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留在了薛家村,留在了扶贫一线。县委扶贫工作队没有走;“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没有走;他生前关心的六塔山公路硬化,已经制定了开工计划;他念念不忘的第7座桥,已经开工了,并被命名为“新法桥”!他虽然走了,但在薛家村,在我们心里,他没有走,他永远站在我们的前方,就像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扶贫楷模王新法——永远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