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自信的回响

2017-04-21 11:38:0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王彦

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优质节目集中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中华文化的底蕴藏在我们山川大河的每一个褶皱里,如今,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被时代激活了。

今年以来,荧屏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等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几乎开播一个走红一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的春天从何而来?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有如是观点:“源头肯定是优质的内容。纵观这些节目,从传统诗文到名人书信,无不是被时光挑选、考验过的精品。其次,贴近时代的视听技巧与传播方式,其本身也是创作者对于优质内容成竹在胸的自信彰显。”归根究底,真正走红、刷屏的,是我们愈发坚定的文化自信。亿万观众渐渐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自己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道是歌诗动人,因为它唤醒了人们血脉中流淌的本土文化基因。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在上《朗读者》之前,并非街知巷闻的人物。但在节目播出次日,他翻译的著作上了图书网站热搜榜。通过节目,大家已知晓老人能把“床前明月光”意译为“月色如水,乡愁亦如水”;大家更想瞧瞧这位“诗译英法第一人”还曾把雅驯的汉语翻译成怎样信达雅的美文。有网友在微博上写下节目的观后感:“爱汉字,因为阴阳平仄,能书写最动情的心事。”

道是诗歌动人,因为它唤醒了人们血脉里流淌的本土文化基因,而这恰是文化类节目走红的典型路径。

这些年,因电子设备介入生活,提笔忘字、词穷嘴拙成了多少人的“现代病”。因而,当《中国诗词大会》玩起“飞花令”,许多沉浸在表情包里的年轻人被带进了另一片广阔天地。诗词类节目打开的绝不是新天地,而是激活了固有记忆。

《见字如面》拆过中国最早的战地家书,揭秘过柳宗元致友人的“贺信”,在或惠风和畅、或广譬曲谕的尺书里,观众发现中华文字的无限精妙。这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一旦被好节目点亮,便与当下生活息息相通。

可贵的是,荧屏上的优质电视文化节目不止于文字类、文学类,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在多种主题中。

中国教育电视台《国风和畅》与内蒙古卫视的《开卷有理》中,理论、格言、名人家训次第展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思想在闪光;北京卫视《非凡匠心》展现几代人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这是大善大美的匠人匠心叩开心扉;湖南卫视的《中华文明之美》寓教于乐充满童趣,它激发了青少年对民族美德的热爱;而东方卫视的 《二十四节气》《人间难得几回闻》分别将中国农耕文明的精髓落地于当今的都市生活,让二胡、古琴、笛子等民族音乐的一篇一章奏响在荧屏。与其说这些节目各自为谋,毋宁看作———从汉字、诗歌、建筑、音乐,它们合围成圆,是当代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拥抱。

如此看来,现在的荧屏文化节目,只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撷取几瓢水就绘成了绚烂篇章。当观众在习以为常的文化元素里寻找到中国人最富生命力的精气神,“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属于优质文化节目的生机正盎然。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