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慈利县的张家界大峡谷。
图为罗潭村禾田居山谷的游客体验区。
华声在线2月27日讯(记者 赖泳源 宛俊余 欧阳伶亚)张家界旅游的发展,在带动大批农民就业的同时,也为周边乡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27日上午,“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活动之“脱贫攻坚看湖南”正在张家界举行,记者和网络大V们在实地走访并了解武陵源的脱贫成效后,来到了素有“金慈银澧”之称的慈利县。
村集体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的所在地三官寺土家族乡是慈利县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站在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胆小的游客或搀扶或屈膝,小心翼翼挪着步子,而那些胆大的游客,仿佛拥有了腾云驾雾的能力,兴奋地蹦跳喊叫。来自东莞的女孩黄燕芳和韦丽清告诉记者:“今早刚来,第二站就来了这里。长这么大,第一次见这么高山,我们刚刚还激动地在上面跳舞!”
“张家界大峡谷原来叫烂船溪,虽然也是张家界众多景区之一,但缺乏核心竞争力,游客量一直不大。”三官寺土家族乡党委书记朱澧说,交通不便,乡里几乎没有产业,而人均0.6亩的耕地,也让农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过去一到年底,我们书记乡长都是靠出去‘讨钱’过日子,2014年的时候,乡里各村集体年收入基本为零。”朱澧并不避讳谈到曾经,他说,随着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的开放,现在依靠旅游产业发展,游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乡里每个村集体年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三官寺乡去年财税收入达到6000万,今年计划达到一个亿。
除了张家界大峡谷,慈利县还着力打造四十八寨、红岩岭、拉磨谷等15条精品户外休闲旅游线路,大力推进农家乐、农家客栈等旅游周边服务设施建设,举办“南山蟠桃会”“茅庵年货购销会”“黄花溪杜鹃花节”“五雷仙山杯慈利越野挑战赛”等节会赛事活动,为贫困户就业、农副产品外销搭建平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六旬村民化身乡村“上班族”
在慈利县罗潭村禾田居山谷休闲体验式农庄的农耕体验区,今年61岁的廖光珍在和伙伴展示传统的木榨制油法,通过纯手工炒干、碾粉、蒸粉、做饼、入榨、出榨、入缸等七项工序,在经过不断压榨后,一滴滴的油开始落入盆里,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皮肤黝黑的廖光珍现在是禾田居山谷的一名员工,木榨制油法,打糍粑,石磨磨黄豆等传统农业技艺,他都非常在行。谈到现在的工作,他一脸的高兴和喜悦。每个月过来上班,还有八天假期,按时领取2000多元工资,他笑称“自己是一位上班族”。加上工资,他还有土地入股分红等其他收入,一年算下来有3万多。他直言“以前务农只有万把块钱”,现在工作顺心收入也高。对于这个工作,他认为“很开心也很满意”。
廖光珍是禾田居山谷300多名当地村民员工中的一员,众多的村民通过自身的能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岗位。农户做的一些农副土特产,也可以在度假区售卖。和田居甚至每年直接釆购当地村民采购农副产品,并免费组织农副产品推销会、推介会,为农民排忧解难。
在这个产业发展路子下,罗潭村还引入了张家界润辉农业公司,对桃花园、杨梅园、瓦窑堡饭庄进行经营管理。这也极大的带动了当地就业。“如今村里人人有活干,按照每人每天80元的工资标准,一个月差不多能干上20天活,一个人至少能拿上1600块。”罗潭村党支部书记杜修福说道。
女导游回乡养猪打造致富路
就在几年前,胡建芬还在张家界做导游,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当她看到贫困的罗潭村,很想带动村里经济发展起来。2010年,时年27岁的她就跑回罗潭村从事养殖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现在年产生猪近600头,一年有20万左右的利润。”胡建芬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罗潭村经济的发展,自己的生意也一直不错。她表示,随着游客的增多,今后应该会朝农家乐方向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罗潭村的魅力。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命根子”。慈利县立足资源优势,定位特色产业,主打茶叶、养鸡、养蜂、蔬菜等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由慈利县三怪养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牵头,采取“公司+产地+农户”委托帮扶和直接帮扶的模式,对龙潭河镇、二坊坪镇的6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320名贫困人口实施精准帮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据了解,慈利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676户,94048人。2016年,16919个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12个贫困村成功退出,退出合格率100%。截至目前为止,剩建档立卡贫困村122个,贫困人口44221人,预计2018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