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动员令。贯彻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以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揽,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监测考评,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谱写实现中国梦的湖南篇章。全面小康的美好前景,正逐步展现在三湘人民面前。
1 把握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2015年11月,省委十届十五次全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新愿景。这一新愿景是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描绘,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湖南实际和人民期待,得到了三湘儿女的积极响应,正转化成为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追求的共识和共为。
——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体现在富饶上。富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系列发展要求,但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经济不发达,人民不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只是空中楼阁。为了实现富民强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促进“三量齐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9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十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968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8838元、10993元,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已呈现区域优势凸显、产业优势增强、创新优势突出的良好态势,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向着富饶新湖南的目标,省委、省政府科学部署决胜阶段发展方略。“十三五”时期,湖南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2020年前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体现在美丽上。创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生存环境,使人民共享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追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必然向往,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山清水秀、生态良好作为湖南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潜力,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绿色”正成为湖南一张靓丽的名片。建设美丽新湖南,“十三五”将迎来新的突破。全省将继续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建设“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加强森林城市建设,建设秀美村庄与美丽社区,让更多的村庄与社区拥有怡人宜居空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促进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
——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体现在幸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省委、省政府认为,推进幸福新湖南建设,让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的具体体现。为此,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成果落实到人民就业与增收上,积极全面改善民生,始终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放在心上。建设幸福新湖南,“十三五”时期将跃上新台阶。适应经济新常态,全省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更强更持久的发展动力,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继续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众帮扶力度,让小康成果普惠所有民众。
2 贯彻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路径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省委、省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明确了今后5年全省要努力实现6大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明确并实施了4个方面的“路线图”。
——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为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省委、省政府突出抓了“五个新”的重点工作:一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主要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构筑平衡发展新格局。主要是以长株潭一体化为抓手,统筹推进环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等区域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索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三是建设两型生态新家园。主要是全面建设两型社会,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地制度,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和耕地红线,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主要是全面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把我省建成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内陆核心腹地、长江经济带交通物流枢纽,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推动我省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开拓外部市场。五是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主要是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近年来,我省创新驱动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前十。四大板块全部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作用不断凸显,大湘西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长,湘南地区开放发展示范效应加速显现,洞庭湖区生态发展蓄势待发,形成核心引领、板块协调、极带互动、多点支撑的竞相发展新格局。
——把握“一带一部”总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湖南要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为湖南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近年来,湖南立足“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新的增长极,打造新的增长带,努力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在长江经济带中成为核心增长极,在产业梯度转移创新转型中成为示范区,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国际合作方面,我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通过拓宽外向通道,推动与国家“一带一路”陆海空大通道互联互通;通过优化外贸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和价值链,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通过大规模“走出去”,以俄罗斯、东盟、欧盟、中亚、南亚、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拓展海外市场。国内合作方面,我省着力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创互惠多赢的区域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地位,发挥岳阳通江达海桥头堡作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多领域合作,加快融入沿江产业发展链。加快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打造湖南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深化泛珠区域合作,辐射带动湘南区域开放发展。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港澳台等重点地区,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使更多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项目在湖南落地生根,共建繁荣富强的新湖南。
——实现“三量齐升”总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三量齐升”的总要求,就是要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提高人均均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为了落实“三量齐升”的总要求,我省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增长动力转换,使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要素驱动有机结合转变。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新红利,激活发展新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均均量方面,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收入的合理分配,着力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缩小收入差距。近年来,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量齐升”良好局面初步形成。2011-2014年,我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省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9%、20.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3.3个百分点;人均均量不断提高,人均GDP年均增长10.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14年人均GDP达到40287元,与全国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从2010年相当于全国平均的82.4%提高到2014年的86.4%。
——坚持“五化同步”新路径。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五化”是有机整体,本质是互动,核心是融合,关键是同步。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我省按照主攻高端、提升低端、转型为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湖南特色现代工业体系,进一步发挥新型工业化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在推进信息化方面,我省产业发展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网络经济加快发展,“互联网+”全面推进。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方面,我省注重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城镇,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有机联动、相互促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我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交融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推进绿色化方面,我省将绿色化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领域,按照绿色富省、绿色惠民要求,继续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2011-2014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做大并形成了9个千亿产业,3个千亿产业集群,4个千亿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成为万亿产业。全省统一的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平台基本建成,2014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0位。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9%,比2010年提高7.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初步形成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绿色化发展水平提高。长株潭两型试验区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排污权交易等改革初见成效。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51.6%,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
3 抓好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必须着力把握总体要求,抓住重点环节和区域,攻克关键薄弱环节,形成全面发力共建小康的良好局面。
——坚持分类指导,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差距大,已成湖南实现全面小康的突出问题。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必须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将全面小康建设划分为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四大板块,明确四大板块发展目标和重点,明晰四大区域梯度推进:长株潭地区,重点以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到2017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洞庭湖地区,紧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湖区生态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湘南地区,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平台,大力促进开放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建成连接粤港澳和东盟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17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90%以上,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小康。大湘西地区,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措施,加大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到2017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85%以上,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分类指导和科学考评是推进四大板块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抓手。全省分四大区域板块成立四个指导小组,把组织领导与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分块指导各责任区的全面小康建设。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改革的举措推动分类指导,提高分类指导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支持各区域全面建成小康的差异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每年对市、县两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行考评监测。市州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全面小康建设指标体系考核,县市区则结合湖南县域具体特点分类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根据经济发展类型、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对接四大区域板块和主体功能区,将全省122个县(市、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中心城市城区(城镇化率75%以上)和长株潭经济强县(市),共27个县(市、区),基本对接长株潭地区和重点开发区;第二类为城乡复合型县市区,共47个县(市、区),基本对接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和限制开发区;第三类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48个县(市、区),基本对接大湘西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省委、省政府每年根据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和年度指标的提升幅度,对14个市州进行综合考评排名,对县(市、区)根据实现程度、提高幅度分别考评排名。分类指导与考评监测,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挥棒”,各地出现了力争上游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良好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四大短板”。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服务业是制约均衡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四大短板”,为此,省委、省政府对症下药,着力拉长补齐。
突出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县域经济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加快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补齐县域经济短板,我省坚持“六个突出”,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突出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县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突出园区平台,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突出镇域经济,建设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突出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全民创新创业;突出生态文明,坚持“两型”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全省支持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大力支持县域产业发展,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县域用地保障加强,对县域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计划指标给予重点支持;县域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在多措并举的政策推动下,湖南县域经济呈现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
着力补齐开放型经济短板。近年来,湖南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均居中部地区前列,但进出口仍是发展短板。全省对外依存度一直较低,2015年仅为7.05%,远低于41.5%的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19位,在中部6省中仅列第5位,这与湖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9、中部第3的地位不相称。全省多措并举,着力补齐外贸短板。积极推动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巩固传统出口产业优势地位,大力推动新兴优势产业出口,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大力引进外向型企业,尤其争取引进一批“大进大出”的外贸龙头企业;加快国际展会、进出口通关代理中心、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会等贸易平台建设,提升外贸发展基础条件。以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为重点,推动贸易模式优化;以外贸综合服务体建设为依托,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以加强各方联动为重点,推动外贸环境优化,形成共促外贸规模与质量提升的合力。
加快补齐非公有制经济短板。近年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13.91%,2015年总量达到1.7万亿元,居中部6省第2位。但相比沿海发达地区,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发展质量不高、主体不强、环境不优等问题。为此,我省在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市场主体等方面下功夫,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积极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创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能力,依法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主动承接境内外产业、资金、技术转移;组织省内产需对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积极推进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促进湘品出湘。实施“小微企业进规模”升级培训计划,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借助“外脑”进行“二次创业”。
稳步补齐金融服务业短板。金融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已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2014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5%,远低于7.3%的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我省着力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突出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争取长株潭绿色金融改革试点;优先发展科技金融,完善全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模式、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文化金融,争取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试点;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等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融合创新。着力推动金融机构集聚。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推动组建民营银行、资产管理、汽车金融、消费金融、金融保理等金融机构。规范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机构发展,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做大本土金融机构,打造省级金融控股、保险、担保和投融资等集团。2016年6月,湖南从中央金融单位引进17名高层次金融人才到各市州挂职,助推湖南金融服务业改革发展。
——坚持攻克难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虽然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减少贫困人口541万人,但是经济发展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湖南重要的省情,贫困地区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目前,我省还有武陵山、罗霄山两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000个贫困村、约465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攻坚难度大。如果没有465万人的脱贫致富,湖南就不可能实现小康,也不是一个全面的小康。为此,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新要求,出台《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全面部署和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明确到2020年实现“三个确保”的脱贫攻坚目标: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村全部退出、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通过近年的探索,湖南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机制及政策支撑体系,营造了社会扶贫、行业扶贫、驻村帮扶、对口支援、万企帮万村等全方位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尤其是精准扶贫方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要求,全面统筹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精准到户、到项目、到资金、到产业、到举措、到效果,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推广的精准扶贫模式。
站在新的起点,回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湖南人民充满自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可以相信,有中央精神的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有7000万三湘儿女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