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简介】江华瑶族自治县

2016-10-06 10:45:12 [来源:江华瑶族自治县政府网站] [编辑:蒋俊]
字体:【


江华概况

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55年11月25日,地处湖南省正南端,南岭北麓,潇水源头,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金三角。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519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总人口51万,其中瑶族人口34万,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 是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全国平安畅通县、中国观赏石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快县、全省综治维稳先进县、全省烟叶工作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县。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园林县城。

自然地理

江华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与“两广”的六个市县相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县城距南宁430公里、距长沙460公里、距广州370公里。 洛湛铁路穿越县城,G207线贯通南北,S326线横穿东西,道贺高速、厦蓉高速、二广高速、贵广高铁即将通车,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江华资源非常丰富,天上有风能、山上有森林、山下有水能、地下有矿产,全县有林地面积2555.84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1527.87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1300多万立方米。 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6.5万千瓦,风能资源蕴藏量4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经济发展

2016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各部门、全县干部和人民群众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克服了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相互叠加的矛盾困难,开创了江华跨越发展新局面,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在2016年度市级23个考核项目中,有14项获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绩效考核连续四年获全市第一。小康建设成效明显,总体实现程度预计为93.2%。2016年,全县完成GDP102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9.5%;财政总收入11.35亿元,增长18.13%;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亿元,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

豸山——“三教合一”的“圣地”

旅游资源

江华瑶族自治县名胜古迹有:佛爷岩、阳华岩、寒亭暖谷、西佛古桥、浪石寺、狮子岩、不老泉、秦岩、豸山古寺、瑶族图腾园、秦岩旅游风景区、黄龙山原始森林区、江华火车站广场、盘王殿、码市大龙山、大圩镇宝镜古居、姑婆山等。

豸山位于县城沱江镇东面,屹立于潇水之畔,“峭壁摹空,悬崖俯流。”因山形似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獬豸)而得名。

沱江镇作为江华的县城已有近550年的历史,豸山这一风水宝地也就成了江华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里集中体现了佛、道、儒、俗等各类文化在江华这片土地的碰撞、融合。

豸山寺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距今四百余年,豸山寺有两个独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古代这一片建筑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观音阁、道教的吕祖阁、儒教的文昌阁,一字排开,连为一体。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县城从水口镇回迁沱江镇之后重建的格局。左边是豸山寺,右边是望江楼,还有前面建于民国年间的代表俗文化的六角凉亭——望江亭,为古今义渡小憩之所。吕祖阁与文昌阁毁于历代兵火,早已不复存在。

江华瑶族自治县名优特产主要特产有:瑶家十八酿 、瑶家泡茶 、江华豆腐丸、瑶家腊肉、荷叶米粉肉等。

瑶族婚嫁

瑶族婚嫁地处瑶山深处的江华瑶族,重男轻女,其婚姻形式主要为“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女子承祀、财政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夫妻双方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亲姓,第二个承父姓,依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幼,家中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可提出离婚。一般请寨中长老“喝茶”,说明离婚原因,经长老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子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瑶族青年男女崇尚自由恋爱。在生产劳动、赶圩做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恋爱方式,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方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的备一包袱,内装布鞋、花带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接亲客陪送,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请亲友,“坐歌坛”通宵达旦。岭西瑶族多为女嫁男娶,“坐歌坛”在新娘出嫁前一晚举行。

扶贫路子

近年来,江华着力打造“神州瑶都”旅游品牌,创建“瑶族生态旅游胜地”,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科学、合理、灵活地挖掘和利用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目前,全县乡村旅游开发项目27个,2016年上半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4亿元。

同时,江华县还致力于营造敬仰文化、崇尚文化的氛围,更加注重强调发展质量,注重人文传承。一方面大力加强特色民居文化的保护,按照“生态至上、修旧如旧”原则,对民居建筑风貌进行修缮改造,保持格局的地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先后完成了宝镜、香草源和井头湾的民居保护修缮。另一方面注重传承瑶族特色文化。在饮食文化方面,挖掘弘扬发展了瑶家传统美食,如“瑶家十八酿”“瓜箪酒”“荷叶米粉肉”以及“瑶家腊肉”等。在服饰文化方面,突出地域特色,重点体现高山瑶和平地瑶的服饰特色。在传统习俗方面,积极弘扬瑶族婚礼,对举办瑶族婚礼的新人给予一定奖励。文化软实力不断发挥作用,成为带领江华瑶族同胞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江华创新了旅游脱贫模式,鼓励村民参与旅游餐饮、住宿的经营业务。以千年瑶寨香草源为例,该村参与餐饮和住宿经营项目的农家乐就达28家,其中有18家建成了家庭旅馆,仅200余人的村庄直接从事旅游服务行业人数达140余人,增加农民人均月收入约2000元。现在香草源村民逐步树立了本土文化自信,自觉主动穿着瑶族传统服饰,成为传播“瑶文化”的一张张移动的名片。部分村民还开发了瑶浴包、香草香囊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新的旅游商品,有的村民还制作了瑶家腐乳、腊味、织锦、干笋、野菜、香菇、蜂蜜等一些土特产品,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特色商品,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而村民真切得到了旅游给大家带来的实惠,开发旅游的积极性高了,自发成立了景区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主动参与景区的管理,维护景区的运营秩序。

更多介绍请点击: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