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见证者

2016-08-05 08:23: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卢小伟] [编辑:万姗姗]
字体:【

卢小伟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写过一本书,叫《米沃什词典》。这是一本特别的回忆录,米沃什一生经历过的人与事,以及他对历史、哲学和艺术的思考,被编成从“A”到“Z”的一个个词条。每个词条短则百来字,最长的也不过千许字。就像不均匀的透明体折射出五彩光影,这些长短不一的词条,成为20世纪最珍贵的注脚。

米沃什出生于维尔诺(现为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的一个农庄,童年在静谧的乡间度过,青年时期参加波兰地下抵抗活动。二战后,他先后出任波兰驻美、驻法使馆官员,成了新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却被自我“道德责任”所驱使,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直到晚年才回归故土。

米沃什一生坚持用波兰语这个“小语种”写作,被约瑟夫·布罗茨基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年,米沃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奖励他“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颁奖词)。《米沃什词典》也是这样一部显现“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的书。

欧洲历史上,波兰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二战尤甚。夹在德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之间,被德国人轻蔑地称为“世界的阴沟”。奥斯维辛集中营建在那里,卡廷惨案也在那里发生。好不容易逃过法西斯的魔掌,转眼又被斯大林主义的集权统治所笼罩。在抵抗运动期间,米沃什目睹战友们一个个战死或被送进纳粹集中营,在《米沃什词典》里,这些亡魂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他写“世界肛门”:恐怖是生物世界的法律,而文明存心掩盖这一真相;写“恐惧”:20世纪的欧洲,恐惧是一种主要的心理状态;写“亵渎”:一个德国人如果质疑元首奉天承运,他就必然是个疯子……

在苦难面前,波兰人民的心灵中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屈辱感。米沃什不是为这种屈辱感寻找托辞,而是将它裸露出来,讲述,剖析,然后超越。在苦难面前,米沃什洞察力的可贵之处在于,与波兰人民受法西斯的凌辱相比,集权主义对心灵的钳制同样恐怖和悲哀。爱尔兰诗人西缪斯·希尼因此评论,米沃什“拥有暧昧难言的特权,能比我们认知和承受更多的现实”。

那么是否可以说《米沃什词典》的主题就是回忆和谴责?译者、诗人西川在序言《米沃什的另一个欧洲》里引用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观点:“米沃什是一个扎根于自己的存在状态的诗人”,他的存在状态也就是他所理解的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一点上,米沃什超越了作为回忆者、谴责者的米沃什。

《米沃什词典》的写作年代距今已过了很多岁月。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对我们这些没有共同历史经验和集体记忆的人来说,读《米沃什词典》有何必要和意义?苏珊·桑塔格对诗人写散文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她说诗人的散文都有一个特别的题材,即诗人使命感的形成。回忆录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散文,但阅读《米沃什词典》,也会发觉米沃什流露其间的“诗人使命感”。

什么是诗人的使命感?或许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语言来揭示存在。

我们如今已经不讲“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如今“存在”已经不在。我们已经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或者,出于某些说得清说不清的原因,我们已无法成为我们时代的见证者,这或许就是今天读《米沃什词典》的意义所在吧。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