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波:芦笋巧"变身" 农户齐奔富

2016-07-28 07:59:4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晶琎] [编辑:万姗姗]
字体:【

造纸业繁盛时期,沅江市境内45万亩芦苇全都成了造纸厂的原料,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芦笋身价大跌。陈建波将“打入冷宫”的芦笋加工成食品销售,带动农户走上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芦笋巧“变身”,农户齐奔富

7月18日,沅江市泗湖山镇湖南平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陈建波(左二)在检查芦笋罐头生产情况。 记者 赵持 摄

 故事

记者 邓晶琎

“荻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北宋文豪欧阳修曾如此厚爱芦笋。

眼下,已过了早春采摘芦笋的季节,可记者一行在益阳沅江市走访发现,无论是老百姓家中还是餐馆的餐桌上,都可见一道道娇嫩爽口、做法多样的芦笋菜肴。

在沅江,芦笋是当地百姓、来往游客必点的餐桌佳肴,更发展成了当地年产值逾15亿元的大产业,成为许多农民心中的致富“明星”。

而在3年前,芦笋还是被当地人“打入冷宫”的“无用之物”,直到陈建波率先“吃螃蟹”,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芦笋“变身”,

  销往星级酒店

7月18日,沅江市泗湖山镇朱家咀村的8000余亩芦苇基地上,青青芦苇已长成人高。

眺望这片大自然的馈赠,陈建波感慨:“小时候就馋这口,希望天天有芦笋吃,没想到梦想成真。”

44岁的陈建波,是沅江市泗湖山镇人。学过音乐,当过餐厅服务员,卖过辣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建波开办了平芝食品公司,将产品卖到了山东等省外市场。

2011年,陈建波的食品公司办得正红火,在一次返回沅江时,他看到自己儿时最爱的家乡芦笋,却因产业调整遭遇无人问津的惨况,不禁心有所触:家乡独有的宝贝,怎会沦落如此境地?

伴着芦苇荡生活的沅江人,一直以来都有食用芦笋的习惯。但造纸业繁盛时期,沅江市境内45万亩芦苇全都成了造纸厂的原料。

2008年以后,随着纸业市场的持续低迷和日益严重的污染,沅江市数十家造纸厂被关停至仅剩两三家,产能过剩造成芦苇生意大不如前。

见此情景,陈建波心想:自己小时候还去芦苇场偷偷采过芦笋吃,现在如果把芦笋加工成食品,一定有前景。

2012年,陈建波尝试收购了近400吨沅江芦笋。可由于芦笋食品加工需要大量的劳动成本,而当时的沅江芦笋在市场毫无影响,陈建波当年便亏了。

“就在我愁眉之际,沅江市开始大力助推芦笋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在政策支持的春风下,陈建波开始专攻长沙、广州等大城市的餐饮市场。

“我们自带厨师炒芦笋,向顾客推荐。”陈建波回忆,自己常蹲守在华天、毛家饭店等星级酒店和大餐馆,见缝插针,趁机炒上几道菜。

陈建波的芦笋生意逐渐好转,在长沙等餐饮名店里,都有平芝芦笋的身影。

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一月收入顶大半年

在沅江市泗湖山镇的湖南平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60岁的周端云正在打扫卫生。

周端云在平芝公司的工作是将采摘回来的芦笋剥皮。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周端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我老公在家中养病,不能劳动需要照顾。”周端云情绪激动,“我这个情况,既不能外出打工,也不能天天上班。可在平芝,只要一个月的采摘季节上班就可以了,而且还可以在家里完成剥笋,公司有专人上门收。”

周端云告诉记者,她一年只有30天剥笋,收入可以有6000多元,够她家生活大半年了。

芦笋生意红火起来,陈建波也有了新的思考:芦笋一年只有30至40天的一次采摘季节,芦笋采摘量可达4000余吨,到底是用机械化还是请人力采剥?

在陈建波看来,机械化作业固然效率高,可芦笋采摘季很短,如果使用人力,既可帮助村民们脱贫,提高劳动积极性,还可让企业提高美誉度,一举多得。

记者了解到,在每年的芦笋采摘季,平芝食品公司会特别选出一部分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请他们采剥芦笋。

陈建波告诉记者,平芝公司现在一年固定用工200多人,大部分是附近村民,人均月工资3000多元。

陈建波算了一笔账:平芝公司在2016年芦笋收购旺季,需要临时聘请员工3000多人,采摘期达到35天,每天每人采剥芦笋收入为200元,仅此一项,当地农民收入就达2100多万元。

“小混混”洗心革面,

  成为“高富帅”

对于沅江市泗湖山镇双洲村44岁的李连芳来说,陈建波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不同于其他贫困户,李连芳在2013年前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

“以前,我整天无所事事,成了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小混混,也成了派出所的常客。”见到记者,李连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而在陈建波看来,自己的这位初中同学,虽然走过一些歪路,可本性善良,且头脑灵活,如果引导他走正道,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于是,陈建波鼓励李连芳来自己的公司打工,让他为公司收购一些农副产品。由于李连芳组织能力强,陈建波便扶持他与朋友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上各个村民家中收购芦笋。

2015年,合作社通过与平芝公司的合作,便净赚80万元,李连芳收入达20多万元,成为了村上的富裕户。

陈建波给乡亲们的赚钱空间还不止这些。近年来,平芝食品加工的原料基本上来自于本地,种植、运输、加工等环节,都为农民创造了可观的利润空间。

牛尾托村43岁的卜太富,自己种稻谷和冬瓜,还种了几百亩小萝卜专门供应平芝食品公司,一年下来能赚70来万元。

如今,陈建波又在沅江城区投资300多万元,建设平芝食品公司芦笋产品展示中心,聘请了18名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工作。

“自己要富,还让更多的乡亲一起赚钱致富,才更有成就感。”陈建波说。

名片

陈建波,44岁,沅江市泗湖山镇人,于2011年创办了湖南平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洞庭湖畔生产原生态绿色食品的民营企业,占地24亩,现有员工287名,具有年加工“沅江芦笋”5000吨的生产能力。“平芝”的熟食产品成为湖南省著名品牌,畅销全国各地。2016年,公司估计芦笋加工产值将达到1.5亿元以上。

扶贫成绩单

1 公司收购当地村民种植的豆角、辣椒、扁豆、包菜、空心菜等蔬菜进行加工,加上种植、运输、加工等环节,为农民创造了可观的利润空间。

2 根据部分贫困人员的自身条件,通过灵活就业、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让300多户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3 公司成立网上商城,聘请18名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从事与芦笋产品相关的电子商务业务。

 乡亲们“说”

泗湖山镇群益村周佑明:我现在建了房子,孩子也上了学,正常生活有了保障。公司是自己最温暖的家,陈总和员工是最亲的亲人。

泗湖山镇双洲村李连芳:陈总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在他的帮助下,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手记

扶贫先“扶人”

邓晶琎

陈建波是洞庭湖区的汉子,就如这壮阔的湖水一般,胸怀大志又细致务实。

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金杯银杯,陈建波却带领沅江泗湖山镇的百姓走上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奔富路。

百姓种田,就收购他们的产品当生产原料;百姓跑运输,就请他们上门收购农产品;百姓年纪大、身体不方便,就让他们在家劳动……

在当地脱贫奔富的百姓心中,陈建波不是简单地给他们塞钱一次性“扶贫”,而是着眼于他们的生活实际,想他们所想,长久地“扶人”。

其实,扶贫需先“扶人”。静下来、沉下去,认真查找群众“穷根”,实实在在地拿出解决的办法,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