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红利惠三湘 切实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2016-05-31 07:53:3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万姗姗]
字体:【

精神红利惠三湘

——我省如何切实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节目真好看,没想到咱家的故事也可以搬上戏台子。”75岁的十八洞村村民龙德成,这位曾与习总书记交谈过的“明星大娘”乐呵呵地说道。和龙大娘一样,在过去的一年里,普通百姓坐上评委席当起了评委,自己的涂鸦作品进了展厅,跳着广场舞上了专业舞台,与李谷一在家门口拉起了家常,和汪涵一起开展志愿服务,坐在幽静的网咖里畅谈人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号准百姓的喜好脉搏,推出了一系列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惠民项目,让老百姓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享受着各种快乐、惊喜、满足与幸福,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什么是“文化获得感”。接下来,我省还将有哪些惠及三湘的精神红利呢?

红利一:送出五个“大礼包”,打好文化脱贫攻坚战

让老百姓在物质上脱贫是一场攻坚战,让老百姓在文化上脱贫同样是一场攻坚战。为打好这场战役,省委、省政府将文化扶贫内容纳入到了《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贫困地区将会迎来文化投入的五个大礼包,形成文化扶志、文化扶智的“营养特供”。

第一个礼包是688个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让村民们有书可看、有台可舞,精神不贫瘠,日子有奔头。第二个礼包是“艺动四水”惠民演艺和“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等惠民工程,让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成为戏窝子,庄稼人成为乐评人。第三个礼包是为贫困县县级文化馆配送流动文化车,使送文化的过程不再是“人在囧途”,文化工作者愿意“常回来看看”。第四个礼包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借助国家级艺术院校和省艺术职业学院、省委党校等教育基地,将贫困地区文艺人才纳入培训计划中,为文化扶贫找好接棒人。第五个礼包是“资金倾斜”。2015年,全省文化文物类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贫困地区占到了50.8%。今后,还将扩大倾斜范围,为贫困地区发展文化备好钱粮袋。

红利二:推广一批“新样本”,织牢公共文化服务网

2013年11月,长沙以总分居全国第二、中部第一的成绩,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中,在“市民对文化满意度”的评分上,长沙市民给自己的文化家园打出了全国最高分。示范区的影响力以其服务广覆盖、高效能、公益性的特质,不仅全方位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为各地提供了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的样本。

长沙经验推广后,岳阳通过第二批示范区创建验收,株洲进入第三批示范区创建行列。与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同步,全面启动了14个县市区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创建,政府主体责任得到明确,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层设施网络建设加强,文化惠民项目广泛实施,并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成果。这意味着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已进入一个更优质的阶段。

当然,要把示范样本变成普遍实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省正在以县为基本单位,全面落实《湖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通过设置文化服务项目目录,明确服务种类、内容、数量要求和考核方式,切实解决“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问题,织牢百姓生活的文化服务网。

红利三:打造特色“戏窝子”,建好群众点赞精品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放歌和抒情。”过去的一年,湖南文艺工作者恪守使命和担当,上下联动,全面发力,艺术创作展现了新气象。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丰富性、深入性近年来少有;“我是评委——寻找全国舞台艺术观众评委”活动把评判权交还给了观众;湖南艺术节展演的31台大型剧目、18个小戏和252项群文活动开启了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模式,为线上线下5000多万观众提供了一场艺术盛宴,真正实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接下来,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将更鲜明。首先是在规划指导上,将从选题立项、过程追踪和推荐评审上严把导向关,使文艺作品更好地与社会共振、与群众共鸣。其次是在创作保障上,将把创作专项引导资金打造成为激励创作的推进器,专门支持为人民抒怀的艺术创作;首批32个文艺创作基地将会投入使用,推动艺术家深入百姓生活采风常态化。再次是在评价机制上,将会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广文化湖南的手机客户端应用软件(APP),为文艺精品推介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为了不使文艺精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2016年,首届“怀素杯”书法双年展、“芙蓉奖”评选活动、“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活动、“欢乐潇湘”群众文化活动将会推出一批有担当、有责任、有温度、有湘味的扛鼎之作,期待为人民抒怀的文艺作品也能得到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掌声。

红利四:强化文化“认同感”,扮靓文化遗产风景线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脉和灵魂。为了更好地传承“湖湘记忆”,省委、省政府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民间传承、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力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下去。

在实体保护上,将持续推进老司城、城头山、铜官窑等一批文化遗产园区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让民众看见历史文脉,记住美丽乡愁。在活态传承上,将精心打造“互联网+博物馆”“湖南文化遗产节”等推广平台,让民众有更多零距离文化体验。在业态创新上,将大力实施特色文化产业扶持计划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引进知名企业设立非遗工作站点,举办“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设计大赛,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创造收益。在整体联动上,将全面启动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同时推动非遗保护立法,使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有更好的土壤和空间。

红利五:提供更多“选择权”,搞活市场供给生态链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部门的“送”和人民群众的“需”不完全匹配,文化市场杠杆作用发挥不够。为此,省委、省政府着力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搅活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一池春水”。

首先是着眼于“结构优化”而不是“同质竞争”,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努力为民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其次,着力于“质的提升”而不是“量的积累”,充分利用“文化+创意”,提升产品附加值。比如通过举办“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搭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推广营销平台,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设计、制造、旅游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发展,为更好地满足民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服务。第三,着意于“多元发展”而不是“单一取向”,积极引导和培育文化消费。例如申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从加强文化消费内容供给、丰富文化消费业态、拓展文化消费空间等方面释放利好,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多文化选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相信,吹拂着十八大的春风,通过精心浇灌、悉心栽培,文化民生的“百花园”一定会形成“丰收田”,百姓的文化“菜篮子”将会盛满越来越多丰硕的果实。

(供稿:省委宣传部 执笔:高雨乔 指导:马纯红)

链接

湖南推进“文化扶贫”

今年5月,湖南省文化厅等7厅局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湖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纲要》实施范围为湖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纲要》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数字文化惠民、有效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不断加强文化保障等6个方面,策划22个具体项目作为推动落实全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任务的有力抓手,还从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精准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强化考核评估等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新闻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专题:热点话题谈心录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