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湘西地区6个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内容的专题展览,在深圳文博会首次亮相,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引起观众惊叹喝彩。湖南日报社前方报道组采访了省、市州相关宣传文化单位的领导,他们就大湘西“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各抒己见。现摘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非遗”不仅“活下去”,还能“火起来”
李晖(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这一届文博会的湖南非遗馆,是我省首次以湘西地区6个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内容的专题展览。土家山歌、土家拦门、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等原生态节目充分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消费者和观展人员体验、品尝一回湖南味道的“非遗大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脱节是制约当下“非遗”传承、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2016年,省文化厅将重点围绕“非遗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这一核心来开展各项工作,力争让湖湘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活下去”,还能“火起来”。非遗不是老古董,我们会努力使它们离走向生活、走向品牌、走向世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常态下促进精准扶贫和湖南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抓手。
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一定是有市场需求的
周云(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山县委书记)
大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明显,但在整体宣传、有效对接市场方面还需发力,只有对接市场,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叶水云的土家织锦、彩绘蜡染都在不断创新,市场欢迎度也越来越高。此外山谷居民公司的苗绣还和“去哪儿”网站签订合作协议,资本的力量助推,互联网手段运营,这种发展路子很好。今后的“非遗”项目应该合理分类,对应该保护的给予保护,对有市场开发性的产品,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更好对接市场。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一定是有市场需求的,对待非遗也应该有创新精神。
借助电商,莫让“非遗”藏于深闺
杨宏森(怀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深圳的“非遗”项目不多,但借助电商势头很足;我们的“非遗”项目虽多,但很多还处在原始状态,藏于深闺。湖南的“非遗”发展要更多运用现代互联网思维,借助电商,走向市场。
当前“非遗”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产业化、如何有效对接市场。有些“非遗”项目虽然获得了订单,但生产能力无法满足,要平衡传承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既有手工技艺的传承,也能提取关键元素进行工厂化的生产。比如苗绣、侗锦等,把它们搬上现代人的包包、衣服等日常用品,进行手工与机绣的融合,能够有效解决有市场没生产能力的矛盾。
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园快速发展
王长忠(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邵阳这次参展的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冈丝弦、侗歌演唱,以及宝庆竹刻、蓝印花布、滩头年画,还有省级“非遗”项目洞口墨晶石雕、木雕。
目前邵阳有国家级保护项目14个,省级保护项目21个,市级保护项目101个;国家级传承人8个,省级传承人21个,市级传承人115人。要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要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今后,我们将结合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下大力气推进“全市城区文化旅游三年行动方案”和江北世纪公园文化旅游产业园,重点扶持宝庆竹刻研究所等文体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推进湘西南文化艺术生态产业园、湘商文化旅游产业园、蓝印花布生产基地、宝庆号工艺美术品雕刻新城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园快速发展。
把“文化”产品变“旅游”商品
余怀民(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家界的文创企业很看重深圳文博会的平台,每年通过这个平台的展示宣传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往届深圳文博会,张家界的演艺节目把舞台搭到展厅,演出展示后获得巨大的回报。
今年,张家界市组织张家界军声画院等6家文化企业参展,共推出砂石画、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多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并表演了桑植民歌、鬼谷神功等精彩节目,展现了近年来张家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璀璨成果。在继续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张家界将在把文化产品变成旅游商品方面做一些努力,推出一批有张家界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高端的旅游商品,重点解决国际化和消费短板的问题。
(综合新湖南报道,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