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百年前的"长沙里手"在哪约会、哪儿看戏

2016-01-25 09:46:11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万姗姗]字体:【  
时光倒回到100多年前,长沙还没有“两馆一厅”,那时候的文人墨客们散发幽情的场所在哪里呢?

78531452969537625.jpg

▲郑福秋(左)饰演《桂枝写状》剧照。

2015年12月底,长沙市“两馆一厅”正式开放,湖南的文艺青年们又有了新的去处。而时光倒回到100多年前,那时候的文人墨客们散发幽情的场所在哪里呢?

当然,与现在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他们还没有太多享受音乐会的机会,他们的目光大多停留在戏院,借助着湘剧、京剧、话剧等舞台,寻求自己的共鸣。从早期的庙宇戏台里的长沙里手,到最后剧场里的文明看戏人,从湘剧到京剧到歌舞,老一代的文青们也在跟着时代和城市的变化,体验着不同的风景。

庙台看戏,诞生不少“长沙里手”

晚清时期,看戏的场所并不固定,大体上分为三种,一种是在街头小巷或者茶楼的流动性演出,这种相对随意,以娱乐性为主,没有形成剧目;或者是私宅园林或者会馆的戏台,邀请戏班子上门演出,这种叫“堂会戏”,但一般只是官吏、士绅、富商与艺人的一种社交活动,多为封闭式,面向特定群体开放。

而对于一般民众,能参与的只有庙宇戏台的祭祀性演出。这类戏曲演出多由官方组织,依据民俗节令、神佛圣诞、庙宇庆典的节奏而展开,演出的地点多集中庙宇,火宫殿也是当年的演出场所之一。每逢庙台有戏演出会提前贴出公告,会注明演出时间,演什么戏等等,然后戏迷们就能早早过去蹲点守候。

清末戏班鼎盛,各种庙台戏层出不穷,满足了民众看戏的需求,有信息灵敏之人更是能穿梭于各种庙台之间看戏。而所谓的“长沙里手”,在清末时正是形容精于看戏,对于何处演戏了如指掌的长沙人,真正为名副其实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