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将军县”成“博士县” 走出155位将军210多位博士

2016-01-12 09:52:42 [来源:岳阳日报] [编辑:刘颖]
字体:【

岳阳日报讯平江是块神奇的土地,从这里不但走出155位将军,而且还走出了210多位博士、教授、博导、院士。在这里有饮誉国内外的武侠小说鼻祖平江不肖生,有发明雷达的博士李昌来,有纵横山水的国家级国画大师周令钊;还有翻译《资本论》的上海大学经济系教授李季,请看平江:

一直以来,平江都以红色土地、将军之乡著称。其实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还走出了在经济、社会、科技、文艺等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其中一个三市镇就有 32名博士、教授,长寿镇有 26名。单是从三市爽口托田周家走出的博士、教授就有 20多名;从向家镇向家村砖屋一个屋场就走出向明卿、向明等博士、研究员11名。

昔日的“将军县”,与时俱进,如今已成为“博士县”。

浓厚的读书求学氛围

平江人历来重视读书。民间至今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卖家神,当土地,也要送子女读书。”早在春秋以前,平江就设有学校,以后历代,学校逐渐增多,遍布城乡。清朝时期,平江有县学、书院、社学、义学和经馆、蒙馆。南宋时平江有阳坪、台川、殊恩三所书院。清乾嘉时,建天岳书院、昌江书院。私塾形式的经馆、蒙馆如雨后春笋,遍及山村。

在革命战争年代,不管环境怎么艰苦,平江学子读书之声不绝于耳。1928年平江起义后,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布“教育为革命的基础,为造就人才的渊薮……”的训令,不久在嘉义梅塘建立了第一所列宁小学。随后,红色学校普及革命根据地,多达300余所。

在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1938年 11月长沙“文夕大火”之后,省教育厅曾令平江中学西迁,但平江教育界有识之士认为,平江地处山区,可依地形特点坚持办学。除启明、一小和培元迁出县城外,其余均就地继续办学。1939年湖南岳郡联立中学从岳阳迁来平江钟洞杨源洞,翌年湖南岳郡联立师范学校也从岳阳迁来杨源洞。一批平江学子因此能就近升入该两校读书。1941年平江县立初级中学开办,校址设天岳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1998年全县顺利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近几年来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逐年递增。每年都有一大批高材生进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高教自考成考成绩斐然。到 2003年底止,县自学考试办公室共组织了45次高教自考,全县有 24365人次通过自学考试获专、本科文凭。

顽强执着的探索精神

纵观从平江走出的210多位博士、教授、博导、院士的成长历程,每位都有着卧薪尝胆、顽强执着、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从小学发蒙到读博士、做博士后研究,单是学习时间就长达22年乃至25年。没有执着的追求。顽强拼搏的精神,这寒窗苦读的艰苦岁月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张盛开,留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的女博士,1974年她出生于平江浊水白若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兄弟姐妹5人,家庭经济困难,每次为筹集学费父母都操尽了心,东扯西凑。初中毕业后,她为早点减轻家里负担,便上了岳阳卫校,但从卫校毕业后,300元的工资还不够自己的生活费。为改变现状,她在上班的同时准备自考,把所有工余时间全部用在自学日语上,夜以继日地苦读熟记。经过两年刻苦攻读,她就拿到了日语能力考试的一级证书。为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她决定东渡日本。花了多少不眠之夜,终于考上了东京外国语大学。没有学费,她靠贷款和做家教勤工俭学,一个钱掰做两个钱花,在日本大学毕业后,又考了本校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她又考上了博士,在日本一呆就是七年。

出生于幕阜山下南江镇一位普通教师之家的池雪峰博士,1990年以全县理科第一名,全市第三名,被清华大学录取,攻读原子与激光专业。1995年直升该校研究生,经过几度寒暑,以优异成绩取得博士学位。池雪峰惜时如金,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到户外跑步,紧接着读书,晚上做功课到 21点时用冷水冲冲脸,再看书,要到23点才就寝。上清华大学,他戴的是一副破了一个镜片的眼镜,穿的全是他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父亲要给他上街买一件漂亮点的衣服他不要。说:“穿上母亲做的衣服,让我能记住慈母手中线”。有人称他“心专锈得花,心静积得麻;入深水能得珍珠”。现他在中国核集团总公司工作,是从事核研究的高科技骨干。

殷殷桑梓情 拳拳报国心

年届88岁的国家级大师、中央美院教授周令钊谈起家乡平江话语滔滔不绝,声音也格外洪亮。他说:“我还是最爱平江的山山水水”。“我走了很多地方,对湖南的印象最好。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出生在平江,我特爱平江的山水。”“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说,它要甲过我们平江也不容易。”“平江不是小山小水,山是大山,汨罗江弯弯曲曲,拐一个弯是一个景,拐一个弯又是一个景。”他为国家设计和创作了誉满国内外的许多艺术品,也特地为家乡创作了好几幅画作精品。他追求艺术、艰苦成才之路,为家乡学子树起了一座标杆,点亮了一灯明灯。

平江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南江镇人,1928年8月出生,父亲是一位从幕阜山下走出去的铁路工程师。受祖籍和父母亲的熏陶,王众托秉承了老区人民坚毅倔强的个性和博大精深的灵气。195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连工学院电机系工作。60年代,尽管当时过苦日子,他咬紧牙关,勒紧裤带,没日没夜地连着干,终于开发出我国第一台石油管卷管机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我国第一台电渣重溶的交流控制系统,在我国自动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果。70年代后期他从事系统工程专业学位建设,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批系统工程科研机构与博士学位授予点。在学科创建初期就开展网络计划技术的新方法(决策关键路线法)与应用、基于虚拟装置的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分析等研究,他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终于取得显著效益,硕果累累。

留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的女博士王蔚虹,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敢于面对面地对她的导师、瑞典皇家学院院士拉次·威廉先生的一些过激言论表示不满,乃至威廉当面和事后两次向她道歉。为了报效祖国,她的博士研究课题是:《中国及东南亚各国与瑞典的技术合作、吸收和发展》。她常哼着这样一首歌:“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