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建市60余年 缔造共和国工业史上180多项第一

2015-12-01 09:24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范彬] [编辑:张梅]
字体:【

9月18日,南宁,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在展位上展示出口马来西亚的城际动车模型。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编者按

株洲,是一座老工业城市,也是湖南的经济重镇。2013年以来,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株洲市委、市政府结合株洲的实际,在广泛调查、集中民智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总战略。两年多过去,成效显现。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前提下,株洲保持了一个高于全国、全省的发展速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来势。从今天起,本报连续推出《“动力之城”——转型升级新株洲》系列报道,讲述工业名城转型升级的故事,解读一个城市的蝶变样本。

2013年3月31日,贺安杰任株洲市委书记。5月16日,毛腾飞当选株洲市市长。这对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的新搭档,将给株洲带来什么?

株洲是一座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强的老工业城市,享有“工业重镇”的美誉,顶着种种的光环。而荣耀与辉煌属于过去,株洲在寻找新的支点,撬动未来。

今年1-9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株洲市的GDP增长9.2%,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增长。这个成绩是怎么来的?这个成绩来自于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转型升级”总战略。“把转型升级作为总战略,既是国际国内环境大势所趋,也是株洲的现实需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这样剖析。

形势逼人

2012年,株洲规模工业总量在全省排名第6位,第三产业发展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位;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和株洲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线上,2012年人均GDP扩大到4.12倍;长沙经济总量近些年与株洲也越拉越大,从2000年的2.31倍,到2012年达3.64倍;县域经济上,原来醴陵基础优于浏阳,而这些年浏阳却已远远超过醴陵……

“为什么我们一再被超越,为什么别人越跑越快”,“左邻右舍”的强势崛起,触动每个株洲人的神经,也拷问着书记和市长。

怎么办?从国际国内形势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倒逼株洲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从自身来看,株洲是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长期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强,老工业区的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走传统的发展路子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促发展。

株洲市委、市政府果断出台了“转型升级”的总战略。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以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升级就是“三量齐升”,做大总量,优化质量、提升均量。在总战略指导下,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建设“四大攻坚战”。

加减乘除

总战略出来了,战术也就好定了。株洲用“加减乘除”来推动各项战役。

作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自然在工业上。工业转型有加有减,既兴企业也灭企业。

勇做减法。经过60余年发展,株洲形成了化工、有色冶炼、建材、机械制造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株洲主动放弃传统支柱产业中三个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 产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推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

多做加法。加快支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并重点依托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力做乘法。把创新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

善做除法。一方面,把扶持的分子加大,出台多项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把约束的分母减少,释放改革发展红利,解除束缚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

两个增长极

2013年9月27日,株洲高新区河西示范区,一个小小的项目开工仪式却引起省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个项目就是株洲市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中国动力谷”。

经过几十年的科技沉淀,“天上飞的、轨道上跑的、道路上行驶的”,其核心动力系统都是株洲生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前列。“让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集聚裂变,做大做强。”2013年,株洲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 的战略目标。计划通过十年的创新发展,将株洲高新区打造成一个动力产业集聚、创新能力超强、引领国际动力产业发展的世界动力谷。

从面积上来说,1.1万平方公里的株洲市已难以承载株洲宏大的工业骨架和远大的理想,急需扩容提质,向东向南长大长高。而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对湖南做了“一带一部”的区域战略定位,株洲市委、市政府敏感地捕捉到其中的机遇:建设“湖南东大门”,打开“湖南东大门”,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蓝图上,动力谷和“湖南东大门”是株洲的两个增长极。动力谷是发展的新引擎,东大门是拓展的新天地,让株洲越跑越快,越飞越高!

数据

“三量齐升”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株洲“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从转型来看,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点、增长动力的转换: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在加速淘汰,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在迅速崛起。轨道交通产业跨越式发展,今年将成为株洲首个千亿产业。清水塘地区总产值由高峰的400亿元降到现在的100亿元。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每年都增长1个百分点,税收占比超过了一半。这几年,县域经济每年也提升1个百分点,去年占全市GDP总额的近52%。

增长动力转化。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都提高1个百分点,今年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0%左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增长方式转变。天气良好率逐步上升,截至今年11月30日,株洲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267天,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在清水塘的治理中,近几年共关了多家企业。攸县的小煤窑、醴陵烟花也在关停。高污染、高排放转向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式。

从升级看,实现了“三量齐升”。一是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是往前移的,主要经济指标这几年在全省的排位都前进了1-3位,有的前进了5位。株洲不但没有出现“东北现象”,而且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全市GDP、园区技工贸收入、存款余额均突破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贷款余额过1000亿元。二是运行质量明显提升。三是人均均量稳居全省第二,人均GDP即将迈进1万美元。

观察

一座工业名城的“痛”与“快”

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建市60余年,株洲缔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180多项第一,GDP由1.2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中国南车、株冶集团、株硬集团、南方航空等重量级大型企业在株洲诞生。

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2013年初夏,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株洲的土地上,面对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形势,感到了一份沉重。

新的市委书记、市长,这一对高学历组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将为株洲带来什么?

他们谋划了“转型升级”发展的总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手,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以动力谷和东大门为两个增长极,以新兴产业拓空间,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有减有加,有退有进,株洲确立了自己生长的方向。

株洲在改变。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也比别人先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今年1-9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株洲市的GDP增长9.2%,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增长。与经济高增长相对应,株洲空气、水等环境质量正逐年改善,空气质量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砍掉百亿产值,还市民碧水蓝天;告别传统支柱产业,构建“五城四基地”九大产业新格局。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老工业基地,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环保的“两型”发展新路。

一座城市以收放自如的智慧,在转身之间完成了一个精彩的跳跃。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市委书记贺安杰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新株洲。在他的心里,新株洲将这样来描述:综合实力更强,发展质量更高,创新活力更足,生态环境更美,服务效能更快,人民生活更好。

市长毛腾飞说,动曾经的发展根基,去落后产能,谋新篇布新局,培育发展新动能,是一条艰难的路。瞄准一个方向,坚定地往前走,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路。株洲已经起步,我们有信心走向美好的明天。

■文/记者 范彬

下一页:

浴火重生,百亿产值置换“株洲底色”

浴火重生,百亿产值置换“株洲底色”

醴陵市东富镇,旗滨玻璃新厂区。

空中俯瞰株洲湘江风光带。记者 郭立亮 摄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株洲人民期待的碧水蓝天正在到来。要让绿色成为株洲的底色,让“工业文明、生态宜居”成为人们对株洲记忆的“符号”。

距株洲近50公里的醴陵市东富镇,高200米的“亚洲第一烟囱”高耸入云,却不见有烟雾飘出。进了厂区,看到300多米长的壮观生产线,听到机器的轰鸣,才猛然发现这是一家工厂。办公区域花木扶疏,空气中浮动着泥土的清香。旗滨玻璃,在离开清水塘后,已经涅槃重生。

株洲发展要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工业发展的升级。清水塘又是株洲工业的核心,清水塘的搬迁改造,壮士断腕挥别了一段历史,也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在挥别传统工业支柱的同时,株洲构建起“五城四基地”的大框架。以多个支点,撑起株洲工业的未来。

百亿产值换碧水蓝天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株洲传统工业的聚集地,核心区面积15.15平方公里,聚集了五矿株冶、中盐株化等近200家企业。几十年来,这个地方累计纳税480多亿元。这里的有色冶炼、基础化工曾是中国的骄傲,高峰时年产值有300亿元。

以清水塘为代表的株洲工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留下污染严重的顽疾。清水塘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四大重点之一。2004、2005年,株洲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

2013年9月,省委、省政府确定湘江治理保护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 2014年3月,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入全国21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各项工作都提上了议事日程。

曾经赖以生存、引以为豪的传统支柱产业要逐步淘汰,经济“伤筋动骨”,株洲面临艰难抉择。但株洲的选择毫不犹豫: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对清水塘进行搬迁改造。到目前为止,已搬迁关停81家企业。同时,株冶集团淘汰10万吨铅锭生产线,中盐株化改制步伐加快,柳化桂成、海利化工等在做搬迁准备。

去年以来,株洲关停102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拆除烟囱115根,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退出272家。

“壮士断腕,传统产业年产值减少100多亿元,换来的是株洲的碧水蓝天。”市委书记贺安杰说,截至今年11月30日,株洲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267天,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

绿色搬迁打响第一炮

2014年7月14日,醴陵旗滨玻璃项目第一条生产线点火烤窑,老

工业区的生产基地正式停产。这是清水塘老工业区首个外迁的大型工业企业。这也意味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全面启动。

在占地1272亩的宽敞漂亮的新厂区,旗滨玻璃进行了战略性改造升级。在原来3条生产线整体搬迁过来的基础上,扩建2条太阳能玻璃、节能玻璃生产线。5条生产线目前已有4条点火,全部投产后日生产规模可达3100吨,产能扩大近1倍,年产值将达50亿元,年贡献税收约3亿元。

这里将成为中部地区品种最全、品质最高、技术最先进的节能玻璃、绿色环保玻璃生产基地。这也为后续发展玻璃深加工提供了机会,一个产业链完整的“玻璃小镇”指日可待。

新厂实现清洁生产。五条生产线形成一个烟囱,高达200米,多投资2500万元。与环保公司共同开发干法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使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得到环保部肯定。余热发电,可以提供生产1/3的用电。走在厂区,几乎看不到烟囱冒气,闻不到什么异味。

以旗滨玻璃为示范,株洲将以“关停——搬迁——改造——升级”的方式,对清水塘的企业进行退出、搬迁、升级,进而绿色“转身”。根据《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到2018年,辖区内100多家企业将搬迁退出。

废渣场种上一排排树

原来狭窄弯曲的铜霞路,已建成双向六车道的大马路,成为清水塘的主干道。铜霞路边,霞湾港旁,原来灰蒙蒙的重金属废渣场上,栽上了一排排树木。虽然还未茁壮,但已难掩绿色生机。

今年,清水塘清水、铜霞两个片区土壤修复试点启动,计划两年内完成片区污染治理。片区设有育苗基地,在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后,栽种不同的树苗,看哪种树木适合哪种土壤生长,将来在清水塘地区推广。

近三年来,株洲投入资金25.7亿元,实施清水塘环境治理项目26个。工业区内含重金属遗留废渣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被称为“龙须沟”、“变色龙”的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等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质回归清澈。通过一系列措施,清水塘工业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其中2014年与2010年相比,二氧化硫下降了14%,氮氧化物下降了47%,化学需氧量下降了20%,涉重金属企业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布局

制定工业振兴计划,构建“五城四基地”

传统支柱产业退出,老格局打破后,新格局该怎么建?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株洲已经形成一个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新能源、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为主体的实力不凡的工业体系,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从市情出发,株洲制定出完整的《工业振兴行动计划》,涉及9大产业,提出要实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五大优势产业高端化,实现电子信息、新材料、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有色、化工、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优质化,加快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株洲因而构建了“五城四基地”的工业新格局。“五城”即轨道科技城、航空城、汽车城、服饰城、陶瓷城,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四基地”即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

正是由于产业的转型升级,才带来了株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占全球轨道交通市场份额的27%,株洲先进硬质材料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20%;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只有株洲唯一拥有电机电池电控等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全世界能自主研发飞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5个,中国是其中一个,而株洲是国家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有填补国内空白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建成了世界第二条、国内首条的8英寸IGBT生产线;有世界首列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

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跨越3000亿台阶,达到3043.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跨越千亿台阶,达到1013亿元;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跨越2000亿元,达到2280.4亿元。

决心

“让绿色成为株洲的底色”

株洲产业转型升级最大的困难就是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工作。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以冶炼、化工产业为主,面临转型紧迫性;另一方面,央企、省企众多,牵涉多方利益,搬迁改造难度较大。清水塘老工业区在全国21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中,是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一个。

目前,清水塘搬迁改造面临五大难题。企业怎么搬?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壤怎么治?新城怎么建?每一个问题都有千斤重。市长毛腾飞说,作为实施主体,市委、市政府感到压力巨大,“我个人更有一种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夜不成寐的感觉。”

从地理位置上说,清水塘北抵长株潭绿心,西临湘江,南接石峰公园,东靠轨道交通城,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毛腾飞的设想中,未来的清水塘,工业文化要保留,留那么一两座厂房做展览馆,保存工业城市的记忆;清水塘有水运、公路、铁路的综合交通优势,可以建设枢纽型物流中心;清水塘既然叫“塘”,那就应该有水有鱼,绿树成荫,绿草如茵,花香袭人。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对清水塘的搬迁改造,需要有收放自如的大智慧。虽然困难重重,但株洲人民期待的碧水蓝天正在到来。毛腾飞说,要让绿色成为株洲的底色,让“工业文明、生态宜居”成为人们对株洲记忆的“符号”。

■文/记者 范彬

责编:张梅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相关专题:湘里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