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援藏干部的故事:女干部“是男是女不知道”

2015-11-13 08:46:28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史学慧] [编辑:刘颖]
字体:【

把爱写在雪域高原

——湖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的故事

唐志国

赵玲芳

孙志诚

周树林

覃歇民 均为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史学慧

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天蓝得那样的深邃,云白得那样的圣洁。苍穹下,美丽的庙宇和飘动的经幡透露着几分神秘,一排排触摸得发亮的转经筒和虔诚叩拜的人们震撼着你的心灵。喝着酥油茶,欣赏动人的歌舞,初到西藏,这里的一切令人沉醉。可是,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它的另一面:狂风、冰雹、雨雪、泥石流在这里如同家常便饭;干燥的空气导致鼻腔流血;缺氧让全身不适、烦躁失眠等等。

2013年7月,湖南省第七批58名援藏干部人才响应党中央、省委的号召,放弃内地相对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离妻别子,独上高原。他们忍受着高寒缺氧之苦,远离故土思念亲人之愁,身体严重不适之难。从说藏语、唱藏歌、跳锅庄开始,主动融入当地,与藏族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视山南为第二故乡,把山南各族群众当亲人,努力践行“老西藏”精神。有苦不怕苦,吃苦不叫苦,在雪域高原上扎了根,干了事,留了名。

他们内心也有许多遗憾:作为儿子,没能很好地对父母尽孝;作为丈夫,没能很好地对妻子尽爱;作为父亲,没能很好地对子女尽责。他们之中,有因工作延误治疗,最后导致失去4颗门牙的领队卜建才;有痛失两位亲人都没有回去送终的朱远红;有下乡因车子失控而九死一生的吴方兴;有拼命工作,一月瘦了10多公斤的黎明——可是,他们无怨无悔。为了促进西藏湖南两地的交流发展、民族的团结繁荣进步,他们毅然决然,奔忙在山南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奔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10月底到11月初,记者来到雪域高原,实地感受援藏干部工作生活环境,真切地聆听他们的心声。

儿子守在门口 生怕爸爸飞走了

一提起家人,唐志国这位堂堂七尺男儿禁不住泪流满面。对他来说,援藏工作最苦的不是恶劣的高原环境,陌生的工作生活环境,而是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现任山南地区国资委副主任的唐志国有一双儿女。女儿就是在他援藏期间出生的,妻子怀孕期间,他不能陪伴,女儿出生后也没办法照顾。妻子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后要辅导六岁儿子的学习,还要给女儿哺乳,非常辛苦。他的父母都已年近七旬,为了支持他援藏,特意过来帮助照顾家庭。父亲前几年就因心脏病做过手术,在唐志国援藏期间心脏病又复发,但一直挺着不住院,说是如果住院了,他妈一个人会照顾不过来。

今年5月,唐志国回家探了一次亲。一天,他从厕所出来,发现儿子竟然守在门口。他问儿子原因,儿子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说:“怕爸爸从窗口飞走”。一时间,他抱着儿子哭了。

但唐志国却用努力工作来回报家庭。他从吃糌粑、唱藏歌开始,迅速融入民族地区的生活和工作。他走村入户,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捐助了一名藏族贫困高中生,还认了两家穷“亲戚”,每年都给他们送上助学金和慰问金,拉近了与藏族同胞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与藏族同胞之间的感情。

结合山南地区国有企业的实际,他提出了未来5年的工作规划,成为山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思路。他负责组建的山南地区建工集团,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国有建筑类企业。他牵头完成了划拨土地作价入股工作,为监管企业增加了300多亩出让土地和1.23亿元的注册资金。

援藏女干部的“四个不知道”

格桑花是高原上最美的花,在藏族歌曲里,人们把勤劳美丽的姑娘比做格桑花。58名湖南援藏干部中,就有这么一朵格桑花特别引人注目。

她叫赵玲芳,是长沙市环保局的一名干部,入藏后担任山南地区环保局副局长。她是长沙市派出的第一位援藏女干部,也是我省第一批3年期的援藏女干部之一。她用“四个不知道”,向记者吐露了自己在西藏最真实的感受:

睡没睡着不知道。晚上睡上一个好觉,在西藏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干燥的气候、严重缺氧经常让外来人难以安睡,人总是处在似睡非睡中,每隔2小时左右就要起床喝水,滋润一下直冒火的喉咙,有时甚至整晚睡不着。

吃没吃饱不知道。在高原上,80摄氏度的水就开了,食物也常常不熟。即使吃个鸡蛋,煮个面条都要用高压锅煮上10分钟才行。这样做出来的食物,没滋没味。吃饭,成了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吃完后自己也不知道是否饱了。下乡时,她都要准备一些零食,因为路途遥远,赶不上饭点是经常的事。而远一点的乡村,基本没有饭店,多是在乡政府或是农牧民家里简单对付一顿。有时面对藏族百姓端来的热乎乎的煮鸡蛋、土豆,热腾腾的酥油茶,可自己还在高原反应的头晕恶心中缓不过来,一点食欲也没有。在这吃不下、吃不着、吃不香的环境里,吃饱、吃好就成了一种奢望。

是男是女不知道。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很少,且必须经常下乡。在这里,没人把她当女人,她每年下乡时间达80天以上。不到两年时间,山南12个县她走了个遍,84个乡镇她走了60多个,554个村走了200多个。虽然也有让人难以启齿的困难:下乡时往往一天都在路上,路途只有沙丘和石堆,她只能和其他男同志一样,就在路边上行方便。但她只知道自己是一名环保工作者,和每一位在西藏工作的同志一样,有着必须完成的工作使命。援藏工作不分男女。

援藏在藏不知道。如果你认为援藏干部只是过客,工作应当比在藏干部轻松,就大错特错了。作为环保局第一副局长,她一到环保局,就挑起了全局工作的重担。一些县没有垃圾填埋场,她一一落实;老百姓环保意识差,就连重要景区羊卓雍湖周边也是垃圾遍地,她逐步整改;隆子县玉麦乡仅有一个玉麦村,只有9户共31个人,他们一年只有一个月能见到太阳,却坚守着祖国1987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也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她带人冒着行车危险,硬是将生态的红旗插上祖国这块最边境的土地上。

对此, 赵玲芳笑着说,既然已经来了,就应当开开心心去接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县委书记的苦与乐

岳阳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桑日县委书记孙志诚,用妻子的话概括了他来到桑日县后的三大变化:头发掉光了、人瘦了、脸皮厚了。

两年多来,他每天都掉大量的头发,现在几乎成了秃子。人瘦了六七公斤,也黑了。原来,他唱首歌都觉得不好意思,现在不仅能唱,还随时能跳起藏舞。他笑着告诉记者,不久前,岳阳市一位女干部带队来看望他,被他的变化惊呆了,竟然抱着他哭了起来。

桑日县城很小,他每天下班后散步,能将整个县城绕一个圈。县城只有4千多人,相互都很熟,连卖菜的大妈碰到他,都会亲热地和他打招呼。每次回湖南,附近的老百姓都纷纷跑来送他,在他的脖子上挂满哈达。说到这,这位县委书记一脸的幸福。

没人找他要官,没人找他要钱,没有找他上访,他说他在这里工作得很愉快。

也不是不想家,但工作一忙就忘了。只是在周末,特别是岁末独自留守时,深感孤寂的他便不时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埋怨:平时有人陪就不记得我。为了讨妻子高兴,每次回岳阳,他第一件事就是往岳父母家跑。

他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引来项目资金6800万元,相当于过去6批援藏资金的总和。该县的9大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也因此顺利实施。对他来说,边陲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才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对他的最大的考验。全县每一个寺庙,他一年至少去3次,和主持僧人交流。对发生的群体事件,他更是不敢大意。有一次,桑日县边界的群众和邻县群众发生冲突,他亲自前往,做了两天两晚的思想工作,才将事态平息,而自己因此肺部感染而住了十多天院。

他选择了主动留下来

谁都知道援藏工作的艰辛,可依然有人在援藏时间到期后,主动选择继续留下来。来自株洲市妇幼保健院的主治医生周树林便是其中之一。

周树林在扎囊县人民医院任副院长。刚来时,尽管心理上已有准备,但医院落后的医疗条件,却仍然让他感到了十分心痛和不安。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医院的现状。

首诊负责制、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在医院还是一片空白,从未落实过,他一一进行填补;没有五官科、儿科、妇科、针灸推拿,他逐步筹建;无人会用而闲置的生化仪等设备,终于开始发挥作用。他创建了西藏第一所县级爱婴医院,产妇和医护人员都有了母乳喂养的意识,改变了不少人用糌粑喂婴儿的习惯;医院过去用氧都要去地区医院拖,不方便也不安全,在他的努力下,医院建起了制氧供氧中心,氧气直通病房;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他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医务人员上课。看到医院医疗水平逐渐提高,他内心欣慰不已。

按规定,技术人员援藏只需一年半时间。2014年底,周树林可以回株洲了。可是,医院正在创建二甲医院,有些项目建设还没有完工,他实在不放心。经再三考虑,他决定继续留任一年半时间。

也不是没有顾虑和遗憾:明年将参加高考的女儿在他援藏后成绩明显下降;今年6月,父亲去世,他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让他感到幸福的是,这里没有紧张的医患关系,没有医患纠纷,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哪怕医生有点过错,患者及其家属都很理解。他外出散步时,附近的藏民还会热情请他去家里喝茶。他已经把这里当作他的第二个家。

民情日记里的故事

从山南地委所在地泽当出发,南行147公里,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亚堆扎拉山和雪布达拉山,过边境检查站,就抵达了海拔3986米的隆子县。在湖南、湖北对口援助的8个县中,作为边境县的隆子县是最艰苦的。现在,常德市第七批援藏的队员们就驻扎在这里。

记者见到了援藏干部之一——隆子县的常务副县长覃歇民。这位来自石门县、皮肤黝黑、性格爽朗的汉子看起来像西藏本地人。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五个厚厚的日记本,覃歇民告诉记者,这是他的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里充满对高原的敬畏:我们结束假期又要奔赴西藏了!但飞机晚点了近4个小时,在桃花源机场寒冷而空旷的候机大厅里,我们三位援藏干部不经意间埋下了感冒的种子。二月的隆子正是隆冬,到达隆子的第二天,我们要去海拔4300米的热荣乡。电话那边,妻子得知后有些焦急:明明感冒了,为什么就不能说明一下情况呢?我片刻犹豫后最终得出结论:我的身体是最棒的,感冒,小事一桩。但从热荣回来后,我感觉浑身有如针扎,彻夜不能入睡,仅能围着电烤炉时坐时蹲。到凌晨6点,我实在熬不住了,从住地到医院平时只要5分钟的路程,我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医院一检查,肺部水肿面积已达到70%,县医院无法救治,必须送到地区医院救治,同去的两位援藏干部一检查也是如此。后我们被迅速送到了地区藏医院。时隔3个小时,肺部水肿面积已达90%,连坐在轮椅上都已特别吃力,真有一种要沉沉睡去的感觉。按照医生的说法,如果还迟一天,甚至迟几个小时到地区医院,我们可能就没命了。高原是神圣的,气候是严酷的,她容不得半点轻视的眼神和不屑的举动。高原给我们上了一课!

民情日记里充满自信:无论是藏族,还是土家族,还是汉族,只要我们真诚相待,真心付出,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隆子县城的常德广场边,30多个工商户形成了一个临时市场,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这一问题已困扰政府多年,我主动挑起了这副担子。一次又一次的倾听、对话,反反复复推敲搬迁方案。真诚的力量是无穷的,两个多月后,常德广场边的临时市场消失了,广场变得干净而宁静了。

民情日记里充满着幸福:接连两天,我在乡村道行程600多公里,到了5个乡镇,亲自敲定8个项目的实施方案。每天凌晨2点晚餐、4点睡觉、8点又奔赴下一个工作点。为解决好准巴乡格巴村的饮水和灌溉工程,我和工作人员一道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勘察了10多公里后,当地老百姓捧出自家的土豆热忱地招待我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关切的眼神、诚挚的谢意却分明写在脸上。他们还悄悄上街买来青稞酒、哈达,用最传统的礼仪向我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这些都是隆子人民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都将是我生命中最为美丽的珍藏。

缺氧,不缺作为

湖南日报评论员

在西藏山南地区采访的每一天,记者都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着。58名援藏干部,就是58首赞歌,58个动人故事。

众所周知,雪域高原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援藏干部从内地到西藏,既要克服生理上的考验,又要背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苦。但他们还是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舍小家顾大家,以大无畏的决心和勇气,带着感情和责任,真诚奉献,很好地表达和传递了湘、藏一家亲的浓浓情意。

“缺氧,不缺精神”。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很简短的一句话,蕴涵着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执着奉献。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来到边疆,来到雪域高原,从事的是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崇高事业,在他们身上有的只是乐观向上的心态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比高原美景更加壮美,如雪域上的一道彩虹,闪耀苍穹!

缺氧,不缺作为。援藏干部把驻地当故乡,视当地群众为亲人,奔忙在陌生的山南大地上,奔忙在为藏族同胞谋福祉的大道上,援藏项目涉及城市建设、农牧林水、产业发展、文教卫生、生态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让藏民的生活发生了跳跃式改变。当地群众把湖南援藏修筑的路亲切地称之为“湖南大道”、“三湘大道”,把援建的医院取名为“湘江医院”,把广场称为“湘雅广场”等等,这充分体现了藏族同胞对湖南援建工作的点赞,也体现了藏汉同胞的深切情意。

第七批援藏干部要回了,第八批援藏干部又将前往。援藏的接力棒依然在继续传递,援藏精神更是会越传越远。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