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儿女谱史诗

2015-09-02 07:48:45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孙敏坚]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湖南六次大会战示意图。 图/张杨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曾经慷慨激昂的呼喊,成了三湘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写照。

国难当头,勇于担当的湖南人,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胆略与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刚烈与豪迈,指挥若定,驰骋沙场;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和勇气,呕心沥血,百折不挠,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在抗日战争中,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湘籍共产党员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民族大义,始终高举起民族救亡的大旗,对战争胜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抗战全面爆发后,对于抗战前景,“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为廓清民众思想上的迷雾,正确指引全国抗战,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一气呵成写下了腹稿已久的军事论著——《论持久战》。文中,毛泽东科学预见到全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争取持久取胜的一系列战略战术。

不久后,在湖南创办出版的《抗战日报》,特别刊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时间,“洛阳纸贵”,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文章澄清了抗战以来人们心目中的疑惑和模糊认识,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坚定了长期抗战的信念,成为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战斗纲领。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最大的诚意推动国民党抗战、动员全国军民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就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发出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号召。

瓦窑堡会议后,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去华北,大胆地运用党的策略,巩固党的组织,团结爱国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他一方面在报纸上发表系列理论文章,从政治上、思想上清除党内“左”倾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积极进行华北各地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和重建工作,在许多工厂、大中学校和群众团体中建立了党支部。另一方面,刘少奇还在华北地方实力派中开展统战工作,把“打倒卖国贼宋哲元”的口号改成“拥护二十九军抗日”,以争取宋哲元、傅作义、张治中等国民党将领加入抗日阵营。

1938年3月至1940年2月,任弼时作为代表赴莫斯科,负责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任弼时热情而真实地阐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八路军在敌后英勇抗战的事迹,以加深共产国际、各国兄弟党及苏联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了解和认识,取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持。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经过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呈现出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湖湘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救国力量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与组织起来,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以血肉之躯铸就抵抗侵略的铜墙铁壁。

淞沪会战中,湘阴籍的国民党将领李鸿,在追击敌军时腿部负伤,血流如注,他叫一位排长解开他的绑带,用劲绑住伤口,然后挺身站起来大呼:“湖南骡子(李鸿连大部分为湖南兵)决不投降!弟兄们,杀呀!”

武汉会战打响时,为重新夺回失去的前线阵地,国民党将领、衡东伢子刘阳生亲自率敢死队与日寇展开肉搏,突入敌军火力网,不幸饮弹倒地,敢死队全部壮烈牺牲,阵地失守,裹尸战场。

……

据统计,淞沪会战参战的国军70个师中,有湘军15个师;2/3以上将领为湘籍的国民党远征军则在缅甸战场奋勇杀敌;黄埔1至5期共毕业湘籍学生2000多人,大多成为抗战部队的骨干;国民党五大抗战主力中,新一军、新六军、七十四军和第五军湘籍官兵比重超过半数。

相关专题:气壮山河·湖南抗战故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