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放弃工程师工作 承包2200亩田地种水稻/图

2015-05-24 11:58:4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彭雅惠] [编辑:赖泳源]
字体:【

  创客语录:

  年轻就是资本,2年、5年不成功可以东山再起,如果10年还是失败了,至少可以做一个行业的精英人才。 ——李达长

  湖南日报记者 彭雅惠

  5月17日,在约见采访的地点,李达长向记者走来,脸庞白皙,细眉凤眼,堪称一介书生,很难想象他成立了一个种植合作社,承包了2200亩田地种水稻。

  “我已经种了4年田,将来还要继续种下去,这就是一个农民的创业梦。”李达长笑道。

  老爸帮忙选定创业项目

  故事的开始,是李达长跳出了“农门”。2009年,涟源市三甲乡人李达长大学毕业,顺利就业娄底现代精密铸造公司,任模具工程师,月薪超过4000元。

  “日子轻松安逸,我都能看到自己老了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李达长对记者说,在那些日子里,年轻的心总在躁动。

  2011年,李达长回家探亲,一路上看到乡村有很多农田抛荒,萌生了流转土地来创业的想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最后我爆发了,辞了职回乡创业。”

  李达长开始打算养牛,因为现在市场上牛价很高。但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被他老爸否定了,指出养牛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而李达长只有7万多元钱的积蓄,家里也无法提供更多的经济帮助,所以不适合养牛创业。又提出种蔬菜、瓜果,老爸再次否定,认为没有市场经验的儿子难以开拓产品销路,蔬菜、瓜果有很强的时令性,不能囤货,赔本的风险也很高。

  “最后,我爸说,还是种水稻吧,不愁销路,国家还有补贴,虽然利润小,但肯定不会赔钱。”李达长说他就选定了这桩“不会赔钱的生意”开始创业。

  “逼”出来的农业生产新模式

  既然种水稻只赚不赔,为什么那么多田地抛荒了?李达长跑到农户家“明察暗访”。原来,种地如果全靠人工,生产成本太高,收益太低。在外打工一个月,能抵在家种田半年的收益,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后,农村只剩老弱妇孺,他们想种也有心无力。

  李达长决定流转土地后,全部采用机械化种植水稻。2011年底,李达长成立了涟源市三甲乡强农种植合作社,凑来15万元钱购买了中型耕田机2台、小型耕田机10台、中型收割机2台、插秧机8台、催芽机12台及动力植保机械15台,成为全市首屈一指的农机大户。

  台子已经搭好,戏却唱不下去了。村民们不愿意流转土地,有的说要等一等,有的甚至宁愿抛荒也不肯流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当时我脑子里就蹦出这么一句话。”李达长说,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就是串门子,挨家挨户做工作,眼看就要进入2012年春耕,投入的钱不能打了水漂。

  既然跨不过去的坎是流转土地,那就绕开,只做全程机械化服务。李达长于是改变思路,创造出“五代一包”农业生产模式: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代耕、代育、代管、代插、代收的机械化服务,每亩田每季稻包产400公斤以上,入社农户每亩田每季稻交400元服务费。

  种田投入最高的就是人工成本,一亩田一季稻产量400公斤,至少要投入人工成本1000多元,而由李达长提供机械化服务只需要400元成本,等于增加了600元以上纯收入。这笔账简单清楚,农户一听就愿意了。李达长终于凭“五代一包”承包了500亩良田的种植,一年下来获得了5万元收益。

  到了2013年,村民们纷纷主动要求入社,合作社承包种植了8个村子的1300亩田地;2014年,更多的农户找上门来,承包面积达到2200亩。强农种植合作社成了娄底市的“种粮大户”,年收益超过20万元。

  “五代一包”模式也因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涟源市政府的推广。

  增加利润还需转型

  创业才4年,李达长已经成了家乡的名人,十里八乡的农户都说他好,前不久,团省委授予他“湖南乡村好青年”的荣誉。创业之路“名利双收”,李达长却说自己现在非常忧虑: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年盈利20万元,利润太薄。

  按照目前“五代一包”的经营方式,合作社只能依靠收取比较低廉的服务费和国家补贴实现盈利,“这在创业初期比较稳妥,但也制约了企业扩大规模。”李达长说他这几年来,已逐渐流转到100多亩土地,去年,他试着在一亩地里机械化种植辣椒,纯收入达到6000元,比种水稻高出几倍。

  “流转来的土地不成片,实现不了统一的机械化生产。” 李达长希望政府部门能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帮助自己实现成片土地流转,这是合作社实现转型的关键。

  “种一亩辣椒能赚6000元,但是种100亩辣椒,销路会是大问题。”李达长清醒地认识到,对蔬果、经济作物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后,需要稳定的市场销路,这也是合作社转型发展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今年,他准备在流转来的100多亩土地上,种植市场价格比较高的优质稻米,再推向市场。要去熟悉市场,他计划仍然从水稻开始。

  创客名片:

  李达长,1988年生,大专文化,涟源市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0年在涟源成立强农种植合作社,共投入30余万元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规模、服务面积达2200亩,每年为入社农户平均每亩田地净增纯收入500元以上。李达长先后荣获“2013年湖南省集中育秧先进个人”、“2014年全省乡村好青年”、“涟源市十佳科技示范户”等殊荣;强农合作社被评为“涟源市先进合作组织”、“涟源市青年创业示范基地”、“涟源市农民就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等。

  ■记者手记

  创业,请先学会沟通

  彭雅惠

  李达长创业成功要归功于他乐于沟通、善于沟通。

  该从什么项目开始创业?这几乎是每个创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创业项目的选择可能决定最后的成败。

  辞职创业之初,李达长缺乏创业经验,面对广阔的农村,也难以抉择做什么农业项目才能赚钱,但他主动与身为高级农技师的父亲沟通想法,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选定了一门“不会赔钱的生意”。事实证明,父亲的帮助正是奠定他事业成功的起点。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创业者无不希望如此,但创业的困难总比预料的多。

  李达长所遇最大“危机”是土地流转失败。但他没有放弃,更没有怨恨,而是“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与村民们深入沟通,他探索出一套令众人皆大欢喜的农业生产新模式。这种农业生产新模式最后帮助他“名利双收”。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过:“19世纪的国家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0世纪的企业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1世纪的青年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