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英是中国第一位留英女硕士,当年曾与冰心齐名她的墓,就静静地躺在醴陵西山街道一个小村里。
袁昌英因创作《孔雀东南飞》三幕剧出名,所以又被誉为“从爱丁堡飞出的‘孔雀’”。
1894年10月11日,湖南醴陵八步桥乡耿境坝村,随着一声新婴的啼哭,一个官宦家添丁了。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历任民国大学部部长,云南、山东、安徽财政厅厅长等职的父亲袁雪庵,给这位女婴取名:袁昌英,号兰子、兰紫。
袁昌英幼时是在老家醴陵上私塾。20岁那一年,她被父亲接到上海,进入教会学校中西女塾学英文,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1916年,袁昌英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时,结识了周鲠生、皮宗石等一群湖南籍热血青年。也就是在那一年,她认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杨端六。
1921年7月,袁昌英获硕士学位后回国,与36岁的杨端六结婚,后在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教授英国文学史。1926年,袁昌英再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两年后学成归国,任上海中国公学教授。
“珞珈三杰”中的大姐
沈从文曾称袁昌英是“湖南留法女作家最露面的一位”,也是“目前治西洋文学女教授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1932年起,袁昌英开始在武汉大学执教,主讲英法文学史、戏剧史、名著选读,并成为“珞珈三杰”之一。
“珞珈三杰”是袁昌英、苏雪林、凌叔华,当时在武汉可谓家喻户晓。三人中,袁昌英年龄最大,学历最高,资历最深。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同为好友的三人诗情满腹,时常砥砺切磋,常有佳作问世。在珞珈山的日子,袁昌英一边授课,一边坚持写作,完成了20万字的《法国文学》。
在此之前,袁昌英出版了成名作《孔雀东南飞》的剧本,其新意给沉闷的剧坛带来了一缕新气息。作家王哲甫说:“袁昌英的戏剧虽然就只有这一集(按:指《孔雀东南飞及其他》),已使她在文坛上占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两次出国留学,多处执教授业的经历,丰富了袁昌英的写作内容。袁昌英创作的散文《游新都后的感想》,与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文坛被誉为“鼎足而三”。抗战前,袁昌英陆续写了不少散文、杂文、评论,结集为《山居散墨》、《忙》等。
可以说,从文学史到学术史,袁昌英都是不可忽视的大家。沈从文曾称袁昌英是“湖南留法女作家最露面的一位”,也是“目前治西洋文学女教授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被遗忘的晚年
袁昌英逝世后,女儿从她的遗愿,从解冻的存款中捐出4000元给醴陵骆家坳生产队买了部手扶拖拉机
●1957年
袁昌英被划为“极右分子”,被剥夺教职。此后,一个教授的悲哀开始了:下放到图书馆劳动不到一年,又被扣上更可怕的“历史反革命”罪名,被开除公职,管制两年。因当时年老体弱,袁昌英得以留在了校园内,由街道干部监督劳动。
●1966年9月
袁昌英的丈夫杨端六病逝。是时,袁昌英已72岁高龄,无生活自理能力,被学校指令住到一间小屋里,孤灯冷灶,度日如年。
●1970年
袁昌英卷着一床小被卷,带着一条跛脚方凳和两只装满中外书籍的木箱,告别了她生活了40年的武汉,跋山涉水回到醴陵骆家坳。
●1973年4月28日
袁昌英这只“从爱丁堡飞出来的孔雀”,在历经79个春秋之后,在故园骆家坳蜕变为一抔黄土。袁昌英逝世后,女儿杨静远遵从母亲的遗愿,从解冻的12000元存款中,捐出4000元给骆家坳生产队买了部手扶拖拉机,以谢乡情。
●1979年
袁昌英被平反昭雪。
侄孙回忆袁昌英:“她很漂亮,也很有修养”。1970年的春天,当袁昌英身着颜色鲜艳的褂子,脚踏牛皮鞋子出现在袁光辉的眼前时,袁光辉那一年只有20岁。袁光辉是袁昌英的侄孙,据他回忆,回到醴陵后,袁昌英的身体状态还不错。
在袁光辉的印象中,袁昌英经常手捧着一本书、或一份报纸阅读,有知识青年请她补习英语,或邻里请她写个什么报告或信,她都乐于帮忙,还有个女青年,在她辅导下考取了湘潭大学外文系。“她也教我学英语。”袁光辉笑着说。
尽管袁昌英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人们没有忘记她,她的不少学生、友人得知她被遣返回老家后,时常从各地给她写信,或给她寄钱,有的汇款甚至连寄款人是谁都不知道。这个说法,得到了袁光辉的证实,“她去世后,有不少人来看她,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有一个人特意从湘潭开车来到这里,在她墓前致哀。”
责编:张梅
来源:凤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