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放弃北京大学任教 任永州一高校老师十年

2015-01-27 08:36:02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刘颖]
字体:【
图为张京华教授暑假带领学生考察摩崖石刻。湖南科技学院宣传部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邓艳红 通讯员 周平尚

图为张京华教授暑假带领学生考察摩崖石刻。湖南科技学院宣传部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邓艳红 通讯员 周平尚

最近,由《湖南教育》杂志、湖南教育新闻网、师德网、非常教师网联合组织的2014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揭晓,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张京华入选,这是地处湘南一隅的该校首次有教师获得此项荣誉。

提起张京华,熟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书呆子”。常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作为前北大副教授的张京华,却从北京大学、洛阳大学到湖南科技学院,一路南“下”,一路“往低流”。

张京华虽然身往“低处”走,但心往高处流。在永州的十多年里,他学术成果斐然,带领学生研究摩崖石刻填补国内空白,他还戏称他的学生为“北大再传弟子”。

从北京到永州的“书呆子”

张京华本是地道的北京人,1979年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此后在北大执教。任教的第10年,他便被北大破格评为副教授,那年他才31岁。

北京大学、年轻的副教授,亲友都对他羡慕不已。

但大家没想到的是,1999年他调往洛阳大学(现为洛阳理工学院),“我是个书呆子,北京优势我很难用上,除了图书馆。”张京华说。而洛阳遍地文物,对于酷爱历史和国学的他,实在太有吸引力了。

在洛阳呆了3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京华看到了位于永州的湖南科技学院的招聘启事。永州,虞舜的巡游之地,司马迁曾考察过那里,元结、柳宗元的大量诗 刻就藏在那里,宋明理学始祖周敦颐故居就坐落在那里……这一切对于从事文史研究的张京华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在别人看来,张京华的人生在一步步“往下流”。可他却认为“每一步都在接近自己的理想之所,都在逼近自己的‘精神母国’”。来永州这10多年时间里,一 直有一个理想信念在支撑着张京华的精神世界,那就是潜心学术研究。“他就是一个踏实谦逊的学者,心里只有学生和学术,名利二字离他很远。否则,他也不会来 永州这个地方。”湖南科技学院宣传部部长蒋亚军说。

摩崖石刻研究填补国内空白

据了解,因为特有的地质条件,永州的唐代石刻占湖南省的50%-56%,宋代石刻占湖南省的65%-66%。全国北宋诗刻共计344种,湖南省有64 种,居全国第一位,而这64种全在永州。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文物价值、文献学价值、书法价值和旅游价值。

偏居永州的张京华,在摩崖石刻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湖南科技学院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一次,学生汤军急匆匆地跑到张京华办公室“丢”给他一连串关 于摩崖石刻的问题,张京华当时一下子被问“傻了”。为了弄懂相关问题,他放下手头上的研究,转到摩崖石刻研究上。“为了弄清楚那些问题,张京华花了几个月 来专门做研究。”问题解决了,研究成果也随之“应运而生”。

据了解,张京华带领的一群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发掘永州摩崖石刻瑰宝,仅朝阳岩摩崖石刻就发现150余处,超过永州市文物处之前统计的114处,并首次 发现其最早石刻系唐代大历十三年安南都护张舟真迹,填补了国内对朝阳岩摩崖石刻研究的空白。据统计,湖南科技学院关于摩崖石刻研究已出版专著3部,即将出 版1部,发表论文35篇,采集拓片300余幅,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湖南培养“北大再传弟子”

张京华说自己做学生时,曾得益于老师的培养,所以希望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张京华戏称他的学生是“北大再传弟子”。

为了引导大学生读书,张京华成立了国学读书会。在读书会,他带着学生阅读、讨论和分享心得。考虑到学生没有收入,张京华寒暑假期间每天自掏腰包一百元给学生做伙食费,在办公室简单地支起电饭煲。每天大家分组轮流做饭,改善伙食。

张京华不但坚持对本科生进行研究性训练,引导他们研究问题、发表论文,而且坚持带本科生跟随他去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地区参加学术活动,扩大学术视野,丰 富自身学识。“有时我会提出要跟他们比赛,他们比我年轻,身体比我好,眼睛比我好,记性比我好,看谁的灯熄得晚,看谁出的成果多。”张京华笑着说,“幸好 我还没输给学生们。”到湖南十一年,张京华发表了180篇文章,出版的专著、编著、古籍点校有22本,另有7本已交稿即将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