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这一重要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思想的新体现,它重点回答了新时期怎么发展、发展什么的大问题,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指导未来发展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路,必须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纵深中去认识、去理解、去实践,促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快向新常态调整。
新常态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概括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性变化,为我们准确把握新常态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要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发展形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发展动力正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把握新常态新要求,必须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坚决破除过去的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变化、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突破。在实践中要切实把握好三个“度”:把握好增速换挡的度。增速换挡,并不是速度越低越好,而是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尤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没有一定增长速度,就难以满足就业和居民增收,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也缺乏支撑。更不是无所作为,放任经济下滑,而是主动作为,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更加注重挤掉发展中的“水分”,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度。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是调整存量,就是要围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下更大力气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省一些传统产业还有生命力和市场需求、一些产业虽产能过剩但并不落后,因此,不能“一刀切”,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该调则调,该保则保,该走出去则另辟市场,在调整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把握好动力转化的度。我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培育新的增长点还有一个过程,新的动力来源、利润来源、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还在不断发展中,需要我们继续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拉动力。同时,加大创新驱动的力度。既要搞好自主创新,也要提倡“拿来主义”,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务实地应用先进技术和经验,确保动力接续平稳。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要善于发现、捕捉、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抢抓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机遇。中央决定,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是湖南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机遇。湖南要全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大西南地区对接合作,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好地把湖南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
抢抓国家改善宏观调控的机遇。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的实施力度,把经济工作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努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传统产业设备更新、生态环保、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这些政策,我们要及时把握,细心研究,联系本地实际做好政策、项目及相关工作的衔接细化,确保落到实处。
抢抓发展平台不断拓展的机遇。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继获国务院批复。国家级三大发展平台是我省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支撑点,将为我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广阔空间。同时,随着行政审批、商事制度、财税体制、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等重点改革不断深化,将极大促进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奠定坚实基础。
抢抓新一轮消费升级、创新创业热情涌现的机遇。从湖南来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都在纷纷涌现。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旺盛。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年青人的创新创业热情。经过多年沿海地区的“摔打”,一批当年的“打工者”正在迸发出回乡创业、报效“江东父老”的激情。我们要顺势而为,加强引导和扶持,采取更精准的措施,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
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的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既要保持定力、冷静理性,又要积极主动、精准发力,努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
继续发挥好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扩大投资对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仍然十分重要。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和特许经营领域。把扩大投资与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结合起来,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升级、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织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张网”。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支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两型住宅、绿色环保、现代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展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建设,加快实施创新创业园区重点工程。以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大力扶持农业品牌和企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适应消费发展新趋势。继续促进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适应养生休闲的新热点,把我省“红色资源”、“民族风情”、“大美山河”串点联线,大力发展自助游、自驾游和“国际步道”。
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进一步简政放权,依法制定并公布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以推行“三张清单”为抓手,协调推进国有企业、农村、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探索PPP、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模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整合创新人才和研发平台,加强轨道交通、动力电池、高性能数字芯片、航空航天材料及设备、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集成攻关,促进互联网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节渗透,向管理、营销环节延伸,加快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培育发展成新的增长点。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发挥我省高铁枢纽和航空枢纽结合的优势,发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作用,努力打造全省转型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推进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努力把湘南三市建设成为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着力推进黄金水道、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更加秀美富饶开放的大湖经济区。以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为重点,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步伐。
促进水更清、山更绿、气更净。继续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大力开展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积极开展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全面完成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和湘江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抓好工业和生活领域节能、重点行业企业减排、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节能技术推广等。大力培育集环境咨询、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设施运营、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的环境综合服务企业。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内容。更多地把重点放在雪中送炭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城乡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持之以恒为民办实事,突出抓好就业、社保、扶贫、救灾救济等重点民生工作,加快推进“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建设,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此文原载于2014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本报刊载时作者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