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宁乡县沩山密印寺,青年毛泽东曾在此游学留宿。当天,“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湖南日报联合知名网媒大型联合采访团走进宁乡县。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记者 李传新 荆彩 黄晓辉 通讯员 邓利良
行走在层峦叠嶂,山路回环的沩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的意境。
7月11日一大早,采访团从安化梅城镇出发,沿着一条盘山公路,大巴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临近中午12时,抵达了沩山千年古刹密印寺。这里是毛泽东1917年暑假游学的重要一站。
沩山,自古有“大沩凌云”之壮观。“衡岳之下,山之大者数十,而沩最著”。公元807年,晚唐灵祐禅师建“密印禅寺”于山中毗庐峰下,创宗立派,遂使密印禅寺成为禅宗五派之首沩仰宗祖庭。
千年古刹在正午的阳光直射之下,更显深远和神奇。
下午5时许,采访团来到了当年毛泽东在密印寺留宿处。与主持共餐的房间墙壁上,还悬挂着毛泽东在此留下的诗词《归国谣》:“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喻立新认为,《归国谣》是毛泽东在密印寺留宿时所作,它是一首写实之作,描绘了沩山风景。沩山是一个盆地,四面青山环抱。清溪流入沩江的地方原有一片沙滩,长满了青草,可谓之“青滩”。当年毛泽东留宿处围墙之外原有许多民房,自然有“鸡声、马嘶、人语”。这首诗赞美了月色下的沩山,也含蓄地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
青年毛泽东愉快心情是如何引发的呢?当年与毛泽东同行的萧子升在英文版回忆录中说:“沩山之所以出名,固然是由于它美丽的风景,另一方面是由于一座巨大庙宇,这座古庙建筑于山坡上,自唐代起即甚为出名。主持方丈又是一位大学者,方丈独到的见解应对毛泽东有所启发。”
虽然,毛泽东本人也好,萧子升也好,在日后的回忆中,都没有谈及此次与方丈对话的具体内容,但这次游学结束一个月后,毛泽东在写给他的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谈及此次游学时说,他的收获之一,即确信“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道理。专家如此评价,这也可视作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源头之一。
收获在沩山,难忘沩山行。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时还曾感触深厚地谈及沩山之行。1956年,毛泽东亲嘱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一定要好好保护。
青年毛泽东沩山之行,在96年前那次游学整个行程中,可谓特殊的一站。在其他地方,青年毛泽东更多的是走访学士名流、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地方官吏,而在这里却是与一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得道高僧交流,而且收获如此丰硕,叫他如何“能不忆沩山”?
沩山同样没有忘记毛泽东,毛泽东沩山之行的遗存与这方美丽风景、宗教文化等,都激发起游客的无穷兴趣。
96年过去了,今天的沩山,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密印寺依然可见当年毛泽东参观过的白果含檀、千年银杏、油盐石、来木井等景观,寺庙虽然经过数次翻修,但比起当年则更显气派。
沩山风景名胜区也于2005年设立,位于宁乡西部,地处宁乡、桃江、安化三县交界处,景区规划面积19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礼佛、度假、休闲、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分为密印寺景区、炭河里·青羊湖景区、三关门景区、千佛景区等四大景区。
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长沙市“一带三圈”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宁乡旅游的龙头景区,沩山风景名胜区已成功获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站到了国家级这个新平台上。我们坚信,当年毛泽东念念不忘的沩山,一定会打造成为国际知名佛教圣地和旅游目的地,成为长沙对外的一张“新名片”!
■网媒互动
新华网 李晶瑶:
7月11日,行走青年毛泽东之路的第四天。气温,38摄氏度,目的地,沩山。1917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沩山,曾在山上的密印寺与方丈长谈。长谈中毛泽东顿悟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深刻道理。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这似乎也与中国革命之路相暗合,曲折、漫长、但始终向着山顶太阳升起的方向。
人民日报-人民网 覃博雅:
一个方丈,两名衣着土气的游学者,三个格子的苍劲“毛”字——沩山密印寺就这样与毛泽东结下缘分。方丈曾断言毛泽东日后将不同凡响,同时规劝萧子升皈依佛门,不然今后难留中国。毛泽东最终成为一代伟人,萧子升远走他乡,一生飘零。足见毛泽东密印寺之行收获重大,方丈不愧学者出身,慧眼识人。
中国日报网 高欣怡:
第四天,我们的探访接近尾声,一路走来,山水的清丽灵秀,文化的深厚幽远,都让我惊艳不已。从梅城出发前往宁乡,大部分都是险峻的盘山公路,沿途没有加油站和服务区,采访团只能借途中的老乡家里进行休整。老乡不假思索地将我们这群陌生人带进了家中。在如今这个人际关系越发冷漠,信任危机日益升级的时代,我深深有感于老乡的淳朴与热情。遥想当年,毛泽东能身无分文游学一月有余,也多是得益于这样善良的老乡相助吧!
腾讯网 焦建宁:
1917年夏,毛泽东、萧子升一把雨伞,一个布包,赤脚草鞋,身无分文,开始了游学之旅。当年的他们形如乞丐,靠给富户写对子解决食宿。行至密印寺,虽然差点被拒之门外,最终得以与老方丈畅谈人生与佛学。老方丈以禅语解人生,给青年毛泽东以启迪。毛泽东也以自己的勇气和学识赢得方丈的赞赏。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国梦”不能停留在口中,而应鼓起勇气去实践。
新浪网 杨姗:
96年前那个暑假,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沩山,衣着土气地来到密印寺。二人提出要见方丈,接待的小沙弥见两人是行乞模样,便婉言拒绝。毛萧二人递进名帖,方丈见“毛”字寥寥数笔却占三格,“萧”字洋洋上十笔却拘于一格,慧眼识出毛泽东不同寻常,乃破例接见。且先后两次长谈。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领悟出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农工大众”的深刻道理。
湖南日报要闻部 朱定:
青衫一袭,游走四方。主席青年,风华正茂。湖湘大地,正气凌然。风起青萍之末,道存天地之间。重走青年毛泽东之路,顿觉天地辽阔,人生无垠。
本报记者 荆彩 黄晓辉 李传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