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以来我省年平均高温日数分布图
7月8日下午5时,长沙市湘江中路竹山园站,候车市民纷纷站在公交站牌的后面,躲避阳光直射。 本报记者 赵持 摄
1981至2010年,夏季(6月至8月)平均气温数据(由低到高排列)
在长沙热透了晒蔫了的人,跑到城步南山牧场,清凉的空气,让人顿感从头发至脚趾尖都重新舒展开来。三湘大地,并非“同此凉热”,哪里是湖南最热的地方,哪里是夏季气温最低点?
7月10日,记者采访了有关气象专家,从夏季平均气温、年均高温日,以及实时气温等多个维度论证得出结论:衡阳是“当之无愧”的三湘最热,而湘西成为令人向往的清凉之地。
长沙热度不敌衡阳
夏日最凉还是湘西
能体现一个地区炎热程度的,有高温日、极端最高温、平均气温等指标。
省气候中心工作人员段丽洁认为,真正能代表一个地方气候特征的,应该是一段较长时间的平均气温。
在气候部门,平均气温资料每十年更新一次,段丽洁向记者提供了1981至2010年30年间,省内97个监测点夏季(6月至8月)的平均气温数据。
从数据分析,全省夏季平均气温在26摄氏度以下的“清凉点”14个,包括南岳山、桂东、汝城、通道、龙山、城步、古丈、保靖、花垣、凤凰、桑植、永顺、新晃、绥宁,大多分布在湘西和湘西南地区。
而平均气温在28摄氏度以上的“热点”也有14个:马坡岭(长沙)、株洲、祁东、冷水滩、常宁、耒阳、安仁、郴州、衡山、攸县、衡阳县、衡南、衡东、祁阳、衡阳市,整个衡阳市无疑成为三湘“热点”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省气候中心还提供了一份我省年平均高温日数(气温达到或高于35摄氏度为高温日)的分布图,该图显示,1953年至2012年,我省年平均高温日数在0.4天(桂东、汝城)至40.3天(衡东)之间。湘江流域、沅水中下游、资水下游大部分县市年均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其中,衡阳、株洲大部在30天以上,高值中心位于衡阳市、衡东,为40天左右,其余大部分县市年均高温日数在10至20天,少数海拔较高的县市年均高温日数不足10天。
该图再一次证明, “火炉”长沙热度“不敌”衡阳,衡阳市为三湘最热点,株洲也不够清凉。
在省气象局发布的7月9日整点平均气温图上,湘北的长沙、岳阳、益阳、常德,与湘南的衡阳成为橙色高温区,湘西则在一片清凉绿意中。
总体来说,衡阳地区是湖南“最热点”,长沙、株洲、益阳等地是次热点,而湘西地区,则相对比较清凉。
影响凉热主要因素:
地形、环境、热岛效应
纬度,主导了全球的气温分布规律,不过,对于三湘各地的区域性小气候而言,起主导作用的还有地形和生态。
衡阳为什么热?“三湘‘热点’集中在纬度较低的衡阳地区,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省专业气象台台长邓晓春说。
湘西为何比较清凉?邓晓春解释,由于我省夏季高温的主因是东部海上西伸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引起,湘西离副高中心相对较远,副高东退时常有降雨造成降温,当然,湘西海拔也相对较高,植被较好,所以夏季湘西较凉快。
有意思的是,30年夏季平均气温资料中,列在第一位,也就是平均气温最低的是南岳山(20.6摄氏度),列在最后一位气温最高的是衡阳市(28.5摄氏度),两地同处湘南,平均气温却相差8摄氏度左右,可见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极大。此外,同处湘南的桂东、汝城,也比衡阳县、衡阳市、衡东等地要凉快。
邓晓春说,地形与气温的关系十分复杂,大地形的宏观影响能对大范围内的气温分布和变化产生明显作用,局部地形的影响也能使短距离内气温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地面辐射越弱,气温也就越低。
植被环境也影响着气温的高低,植被吸收太阳光能量,直接影响气温。此外,植被还可吸收温室气体,防范气候变暖。因此,生态更好的山区比城区明显要凉快得多。比如,城步境内南岭山脉与雪峰山脉交会,山峰耸立,溪河纵横,生态环境优越,因此也成为三湘一个“清凉点”,当地南山牧场据称夏秋最高气温仅28摄氏度。
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在影响着各地的小气候。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在夏季平均气温比郊区高6摄氏度以上。
于是,同处夏季,南山牧场的人们感觉清凉,而长沙市民却暑热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