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沙讯老陈是一名协警,他3月份的时候有一回乘坐升降电梯的时候出于职业习惯多看了一名男青年一眼,并问了他一句话。然而,这个举动在对方看来非常“不礼貌”。之后,老陈受到3名男青年的砸车报复,还被打伤了左臂。7月3日,其中的2名打人者被批捕。
事发当天,老陈在融圣国际小区15楼,走进电梯,摁下1楼的按钮。老陈是一名协警,这天,他正配合派出所民警在15楼参与办理一件案子。轿厢里,老陈与两名年轻男子站在一起。老陈看向其中一名男青年,问:“你叫什么名字?看你好面熟。”男青年没有搭腔。
一楼到了,老陈走出电梯。两名男青年没有出来。电梯门关上后,继续下降到了附一楼的车库。老陈走到融圣国际公交站,他的车停在那儿。在老陈进入驾驶室后,三名男子走了过来,手中拿着伸缩警棍,之前老陈在电梯里遇到的两名男子就在其中。
三人砸坏了车左侧的玻璃。老陈试图用手抵挡,被打中手臂,受了伤。三人砸完东西后,转身逃跑。老陈核算损失,共6000多块钱。
很快,三名男子被老陈找到。在老陈与同事的配合下,三人被送到派出所。
其中一人小胡说了砸车和打人的原因。他说,那天他和同伴坐电梯,准备下到附一楼,坐同伴的车出门玩。
后来老陈走进电梯。小胡知道老陈是一名协警。“我之前到融圣国际来过几次,有两次都是这样问我(姓名),已经让我很不舒服了。这次碰到又这么不礼貌。”认为受到了不礼貌的对待,小胡与其他两人报复了老陈。
警方调查发现,小胡有过案底。打伤老陈一事,小胡和一名同伙被批捕,另一人在逃。
检察官说,在封闭空间中,一些平日看似正常的沟通方式也许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这样的案例以前也有。
乘梯
TIPS
1进入电梯后,面朝前站立
2避免面对着他人站立
3双手下垂叠放于身体前(女性可以把手包拿在前面)
4避免与陌生人眼神交流
5眼睛最好注意看楼层显示面板
6尽量不要与陌生人说话7尽量不吃东西,不大声打电话8当有人进入电梯时,暂停与朋友的交谈9尽量不与旁人有身体接触10告诉孩子不要大声说话
人在电梯这样的压抑环境下,很容易产生焦躁情绪,变得敏感多疑,从而误读别人也许是友善的一个招呼或一个动作,把小 事放大。如果在电梯中感觉焦躁,可以告诉自己,还有一下子就到了。(心理咨询师黄小梅)
[电梯囧事]
跟别家小孩打招呼,被喊“妈妈”
不少市民向本报反映,说乘坐电梯时,囧事发生的频率还是挺高的。王小姐说,有次在小区坐电梯。轿厢里有一个老年女性和一架婴儿车,里面躺着一个小朋友。电梯开始运行。这时王小姐看到,婴儿车里的小朋友,正盯着她看。王小姐于是产生了“不去逗他一下,太失礼了”的感觉。于是,她逗了逗小朋友。这时小朋友开口喊“妈妈”。有点尴尬之际,电梯门开了,
王小姐这才脱身。
电梯里喊“禁烟”,可有些后怕
姜女士说,一天坐电梯,进来两个男的,一个光着膀子,一个脖子挂着金链子,都叼着烟。电梯里共约十人,空气本就不好,更何况还抽烟。“我感到烟味有点呛人,于是大声说:电梯里请不要抽烟!戴金链子的男人看了我一眼,不情愿地将半支烟扔到了地上。”出来后,姜女士说觉得有些后怕。 记者吴可通讯员陈清
电梯里的“心理契约”
“走进电梯后面朝门站立,低头,不与旁人有身体接触,小声说话……”不少人知道乘坐电梯的简单礼仪和禁忌,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个中缘由。
电梯里很难做到不侵犯“私人空间”
美国凤凰城的心理学家莱恩·朗费罗致力于研究“心理契约”现象,即人类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合意。他称,电梯行为研究主要基于“人际距离学”。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保持着一个隐私距离,我们也尽量不去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在电梯、公交车等较小的封闭公共空间里,私人空间则面临缩小。在这些地方,一旦有人闯入我们的私人空间,我们就会因被冒犯变得不舒服、易烦躁、发怒。
人们倾向于离衣着艳丽的人远些
根据朗费罗的研究,领导级别越高,其在电梯里获得的私人空间越大。此外,男性一般会在同性之间自觉保持较大距离,而女性之间保持的距离相比之下要小一些。有趣的是,在人数较多的电梯里,女性宁可更靠近陌生的同性,也不会太靠近她熟悉的男性。电梯里,人们还更倾向于离衣着艳丽的人远些,避免视觉兴奋。
避免冒犯和尴尬,盯着楼层显示板就好
归根结底,电梯里的种种禁忌,都是人们为了在狭小封闭的空间内避免私人空间被侵入或者避免打扰他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眼神交汇。”朗费罗说,“在公共场合与他人有眼神交汇意味着你想和对方说什么,但实际上在电梯里眼神交汇常常会冒犯他人。”
建议乘梯人面朝门口,眼睛直视楼层显示面板,既可以避免与人眼神交汇,还可以专心等待到达的楼层,也不会因没事干而显得尴尬。 编译/梁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