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与毛泽东的励志轶闻:曾批学校形式主义

2011-06-11 23:14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杨帆]
字体:【

  一师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毛泽东

  新华网长沙6月11日电(记者苏晓洲)上世纪初,毛泽东曾在当时的“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长达5年半。11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副馆长刘立勇教授结合史料和长期以来研究成果,向长沙近千名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介绍了“恰同学少年”时代毛泽东的青春励志轶闻。

  1913年春至1918年暑,毛泽东就读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又改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近年来,不断发掘、整理出的文史资料,浓墨重彩地还原了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印迹。

  11日,在迄今仍原貌保留的“一师”校园里,主持“恰同学少年”专题报告会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副馆长、青年毛泽东研究专家刘立勇教授结合史料和研究成果指出,立志救国、求学储能、强身健体是毛泽东的励志精神主体。青年毛泽东的才华,当初在“一师”期间就得到社会公认。

  刘立勇教授介绍,毛泽东在“一师”负笈求学期间,学习非常刻苦。毛泽东笃信徐特立“不动笔墨看书”和国文教师袁仲谦“文章妙来无过熟”的读书观,坚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所写的“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和抄本,有满满一大网篮。毛泽东阐述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只在“救国救民”。为此,还为自己取名“子任”以明志。

  刘立勇教授研究发现,毛泽东在校期间常年坚持冷水浴、风浴、雨浴、阳光浴、登山露宿和游泳横渡湘江是一项主要生活内容。1917年,“一师”短期内病死7名学生,毛泽东作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批判当时学校教育形式主义和锦标主义。

  湖南第一师范成为培养革命志士和才俊的“红色摇篮”。石祯专 摄

  刘立勇教授说,“恰同学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学业、为人的社会认同度都很高。毛泽东的文章,被教师赞誉为“立试万言,倚马可待”,老师们经常在毛泽东的作文上批“传阅”二字,供同学们做范文。杨昌济、黎锦煦等评价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大可造就之才”。1917年,“一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人物互选,当选的34人中,毛泽东得票最多,达到49票。每个学期,同学们都推举毛泽东进入学校学友会担任重要职务。

  据了解,青年毛泽东成长地长沙市天心区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合作,正在开展一个“让第一师范成为青少年第一课堂”红色励志教育活动。期间,以“恰同学少年”“寻伟人足迹”“访红色热土”“伴书香成长”等为主题的学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有上万名不同年龄层次学子参加。

  民国初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大力推行新式教育。图为该学校正整队出发,进行校外活动。

  墨蓝色的墙面,白色拱形顶装饰的百叶窗与三角形瓦顶房,一派欧洲式的建筑风格。坐落于长沙市城南妙高峰下,西临潺潺流淌的湘江,这便是中国伟人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走进这座始建于一九一一年、仿造日本青山师范学校的“千年学府、百年师范”,最引人注目的是嵌在大厅右侧红色墙面上的一行苍劲有力的题字:“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是一九五0年毛泽东回母校时对师生的勉励。

  踏着伟人八十多年前在这里学习、从事革命活动的足迹,学校讲解员肖老师自豪地给记者娓娓道起毛泽东当年在师范求学任教的感人故事。

  那是一九一三年春,十九岁的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五年寒窗苦读后,毛泽东于一九一八年毕业。在求学期间,毛泽东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创办工人夜校;创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参加政治运动,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成了全校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正如毛泽东后来回忆所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而事实上,一师为中国培养了一个伟人,解救了受苦受难的中国老百姓。

  肖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地告诉记者,毛泽东在一师不但酷爱学习,也很重视锻炼身体,磨砺意志。每天他早起、睡前总要做一次自己创造的包括手、脚、头部、躯干、拳击和跳跃“六段运动”,并坚持冷水浴。在学校的北隅,记者看到当年毛泽东常年进行冷水浴的水井风采依然。据说,每天黎明,当同学们还在熟睡的时候,毛泽东就带着浴巾来到井旁,用吊桶提水淋在身上,再用浴巾洗擦全身,擦后又淋,直到全身发红发热为止。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学校前边便是湘江,江宽水深,是毛泽东当年经常游泳的场所。他不仅自如地横渡湘江,还能从猴子石游到十华里远的牌楼口去。不仅在夏天游泳,还能在别人穿棉衣的天气里游上三、四十分钟。

  资料图:图为孩子们在听解说员讲述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故事。 本报记者 谢婉雪 摄

  此外,毛泽东还经常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并通过野外露宿来锻炼身体和胆量。由于坚持不断地锻炼,毛泽东的体质日益强健,一九三六年他在陕北时曾回忆说:“体育锻炼确实对我有不少的帮助,使我后来南征北战,受益不浅。”

  肖老师说,今天的一师师生不仅学习毛泽东刻苦求学的精神,不少师生不论寒暑仍在当年的那口水井旁用冷水浴来锻炼身体,学习毛泽东在湘江游泳锻炼者更是不胜枚举。

  三年级的赵玲同学对记者说,在毛泽东的母校学习,除感到光荣和骄傲外,感受最深最重要的是学校沿袭了百年的良好学风。她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徐特立、李维汉、肖三等都在这里读书和工作过,毛泽东在校学习期间提倡“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庭琐事”。“三不谈”的高尚情操,到现在还在教诲着莘莘学子。所以,学校里学风很浓,学生中谈情说爱者极少,学习成绩优异者较多。每年都有一批品学兼优的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正在读四年级的党员学生杜伟同学说,一师现在发展学生党员要求很严,入党者首先要学习好,其次作风要正,学校开办了党校培训班,只有经过培训班培训合格的才能发展成为正式党员。

  他说,临近建党八十周年,学校除开展“党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外,还将评选出一批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党支部,以表达对母校伟人毛泽东的亲切缅怀。(中新社长沙2001年6月9日电 )

  7月1日,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正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第一师范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徐特立、杨昌济、李达等先后在此从教,150余名师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民族的复兴献出宝贵生命。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在此求学,1920年秋至1922年冬回母校担任国文教员,并在此完成了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这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正门(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摄

  湖南一师位于长沙南门外书院路,前临湘江,背依妙高峰。学校前身为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建的城南书院。1903年,城南书院改建为湖南省师范学堂。1914年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具有近代民主教育思想的留日学生孔昭绶两度出任该校校长,用人唯才,聘请思想进步的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任教,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陈昌、罗学瓒、周世钊、张昆第、李维汉、郭亮等一批英才。

  1913年至1918年暑期,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读书,1920年秋至1921年夏,受聘为该校附小部主事,并在1921年下期兼任师范部第二十二班的国文教员,还被推为校友会会长。1917年11月,毛泽东创办的工人夜校在此开学,为湖南最早的工人夜校之一。

  1938年抗战中毁于长沙大火,学校迁往长沙市河西左家垅。1950年,学校迁回城南书院原址,毛泽东为母校题写校名“第一师范”,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1968年按原貌修复,并建陈列馆。参观重点有:毛泽东读书时的大礼堂、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以及毛泽东进行冷水浴的水井。大礼堂前的陈列室内展出了毛泽东所记的《讲堂录》、《夜校日志》及阅读批注过的书籍、信件、合影等重要文物。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编:杨帆

来源:新华网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