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庙人为啥聪明:餐盘常有7种鱼
6000年前的鱼个头特别大 我省境内去年发现4处古遗址
■记者 李鹏 实习生 黄静 张毓雯
在距今7800到6000年前,就有古代人类在洪江高庙这块土地上生活。考古学家在高庙遗址发现之初就断言,古代的高庙人以捕鱼和采集为主要的生活手段,但是你知道古代高庙人都吃哪几种鱼吗?
1月8日上午在岳麓书院举行的2009湖南考古汇报会上,考古学家为我们解密,古代高庙人吃7种鱼,青鱼、草鱼、鲢鱼、鲤鱼这几种我们现代人常吃的鱼类都在古代高庙人的“餐盘”中。
古代高庙人捕鱼都很“里手”
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袁家荣告诉记者,通过对鱼的种类和体型的确定,考古学家可以判断古代高庙人猎捕大型鱼类是把好手。通过与现代鱼类的骨骼标本比较,袁家荣认为古代高庙人捕捉的鲢鱼和草鱼的个体普遍在5公斤以上,而青鱼的体重则达到10公斤以上。另外,在高庙遗址中发现的人类食用的鱼类残骸中,青、草、鲢三种鱼数量较大,说明古代高庙人更多的掌握了这三种鱼的习性和生活规律,抓它们更得心应手。
常吃鱼或是高庙人智慧的原因
经过袁家荣一分析,我们发现这古代高庙人真是不得了。袁家荣说,食物中有一种叫做DHA(还有个名叫深海鱼油)的物质最能促进大脑发育,这种物质恰恰富含于鱼类,丰富的鱼类食物也因此为古代高庙人大脑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深山峡谷、激流险滩则可能造就古代高庙人顽强的应变意识;包罗万象、变化不定的生存经历增强了古代高庙人的神秘感。而这群古代人所创造的辉煌恰恰是我们现在生存的这块土地。
高庙曾出土了
我国最早的白陶制品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通过大面积发掘,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装饰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案的陶器(距今约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填补了湘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高庙遗址2005年被公布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年发掘
500余座古墓
2009年,我省完成大型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工程42项。其中高速公路项目25个,铁路项目5个,电力项目7个,其他项目5个。仅省考古研究所,全年就调查勘探面积3700万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8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古遗址和遗存面积7000平方米,各类古墓葬500余座。
在岭北潇湘流域的上游试掘、发掘了18处商周遗址,并获得重要考古材料。
湖南考古·年度发现
18处商周遗址同现潇湘流域
遗址 方位 意义
澧县优周岗遗址 位于澧阳平原 在发掘中发现了屈家岭时期的制陶取料坑,为湖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珍贵资料。
辰溪沙田遗址 位于沅水岸边 该遗址发掘出数量巨大、形制多样的石制器,说明该遗址的石器制作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18处商周遗址 在岭北潇湘流域上游 通过获取的遗址墓葬遗迹资料,潇湘上游商周文化的面貌基本清晰。
汉代官营瓦窑遗址 位于祁阳县观音滩镇 这是在湖南首次发现同等规模的汉代瓦窑群,这将为研究汉代行政机构设置等课题提供重要线索。
责编:周清树
来源: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