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2161年的沅陵侯重见天日

2009-08-02 08:41:13 [来源: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本期主持 郭伟民 整理 记者 易禹琳] [编辑:孔倩]
字体:【

揭取椁盖板

  

  漆盘

  沅陵真的有陵!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沉睡了2000多年,被吵醒了

  沅陵这个名字,它的真实来历是什么呢?所谓陵者,最初是指大土山。《诗经·小雅》中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陵,也有陵墓的意思。《广雅·释邱》说:陵,冢也。那么,“沅陵”应该是指沅水有大山的地方;或者说,是沅水边有墓葬的地方。总之,沅陵作为一个地名,最早或许在秦朝就已经存在:里耶秦简中曾有“沅陵”的记载;在沅陵窑头古城——史书中记载为黔中郡所在地,曾发掘出土过“沅陵”二字的铜印。《汉书》上更明确指出汉初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被朝廷封为沅陵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吴阳,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以后,在当今被无意发现,也正是吴阳这个陵,让大家对沅陵的“陵”有了新的解释。

  规格和马王堆汉墓相当,还是夫妻异穴合葬墓

  1999年5月6日上午,湖南省文物研究所接到沅陵县博物馆的电话,报告沅陵县城关镇某基建工地发现古墓,县博物馆已下令停工。何介钧所长听此消息后紧急与其他几位所领导商议,决定派裴安平副所长和我于5月10日驱车前往沅陵了解情况。

  那个下午天气十分闷热,道路行车颇为不便,经过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山城沅陵。次日上午对现场进行踏查。古墓位于沅陵县城关镇西部的虎溪山,县政府在修建宿舍楼的过程中,因开挖建筑基础沉井,打出了白膏泥和木炭,并在木炭之下发现了木板。

  施工现场一片狼藉,随后两天的详细勘探,从已经露出的墓口得知,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残存墓口长14米、宽11米,带斜坡墓道,朝正东方向。这一尺寸及规格基本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相当,显然,该墓非普通墓葬,应该位列在王侯一级。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在该墓的南边20米处,又发现了一座同样规模大小的墓。从位置与方向判断,这是夫妻异穴合葬墓。这两座墓分别编号为虎溪山1号、2号汉墓。根据史书的记载,沅陵这个地方在西汉曾经是沅陵侯的所在地,那么这种大型汉墓当属沅陵侯家族墓葬无疑。

  棚内温度高达45℃,虎溪山的蚊子像小型无声轰炸机

  向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提出抢救性发掘申请后,接下来的工作是与建设方展开一系列谈判,这一艰难的过程前前后后持续了一个来月。在这期间,建筑工地全面停工,已开挖的沉井进行了密封加固,现场留人值班。一个月之后,一支由省文物考古所主持,联合市、县文物考古业务人员参加的虎溪山1号汉墓考古发掘队进驻工地。

  正式发掘从6月15日开始,这时恰逢雨季,持续不断的降雨给发掘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保持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搭建风雨棚。风雨棚在密不透风的夏季形成温室效应,六月的太阳一照,里面就热得汗流浃背。进入七八月之后,棚内温度甚至高达45 ℃,曾经有数批民工因干不了这般苦活而中途退却。但发掘工作并未因此停工,依然严谨有序地进行。发掘20多天以后,墓室中间出现一片直径约2. 5米左右的黑土,与周围黄色的五花土判然有别,当时的第一感觉是盗洞。我们对这一“盗洞”进行了仔细观察分析,并绘图照相,寻找里面是否有遗物。但在达到4米深度以后,这一黑土与墓坑内的黑土连成一片,且面积和分布范围越来越大,最后竟扩充至整个墓坑内填土的大部,并延伸至墓道内,这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填土,而非盗洞。

  七月骄阳如炙,考古队员们不得不打着赤膊干活。民工们则索性将长裤脱掉,仅留下一条短裤衩。但是这下麻烦又来了,那就是蚊子的袭击,这虎溪山的蚊子特小,飞行速度极快,狡诈而灵活,且身携毒汁,咬人一声不响,像命中率极高的无声轰炸机,咬后准是一个大大的红肿块。蚊子们不怕风油精,不怕清凉油,不怕烟熏,也不怕灭蚊剂,真是厉害无比。

  椁盖板即将打开,20多名公安人员到位,现场人声鼎沸

  8月23日,是见证尘封2000多年历史的关键时刻。经过前段时间的发掘,膏泥及木炭层已全部清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九块边缘略有腐坏的椁盖板。当我们面对它时,整个工地已是人声鼎沸。省考古所由何介钧所长、袁家荣副所长带队,几乎是全员出动,仅留了几名工作人员在家守候待命。二十多名公安人员早已到位,附近的群众蜂拥而至,一时间骤增至数千人。各新闻媒体也闻讯赶来,一到工地便忙不迭打探消息,意欲获得独家新闻,墓未揭开,一场新闻大战已提前打响。

  清理墓室的工作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该墓有三层椁盖板,每一层九块,每块椁盖板至少在l吨以上,必须启用吊车。当吊车将三层椁盖板起吊完毕,墓葬的棺椁结构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棺椁结构有点类似于汉代当时的房屋,由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俨然将人间生活起居搬到了地下。墓室由主墓室和外藏椁组成,主墓室即为椁室,棺椁结构为一椁重棺,在椁室与外棺之间有四个边厢。外藏椁与椁室之间由门栅相隔,外藏椁分布在墓室的南北两侧,内放木俑。椁室的盖板、壁板以及棺的盖板、壁板、底板均有漆书文字,准确记载了各个壁板的名称部位,这对于研究当时的棺椁制度提供了极好的资料。椁室还有三层底板和一层垫架。出土器物陶器类有鼎、盆、壶、盂、豆;漆木器有几、案、耳杯、盆、盘、匜、琴、瑟、勺、虎子、扁壶、兵器架、箭杆、伞骨、剑鞘、匕、弩机、碟、木俑;滑石器有耳杯、熏炉;另有铜镜、玉璧;还有桃、梅、梨等水果的果核。大多数陶器的表面有彩绘,漆木器表面有精美纹饰,有的漆木器底部还有针刻的文字。

  墓主是第一代沅陵侯,千片竹简上有珍贵的户籍和美食方

  在内棺的中部出土一枚阴刻篆体墨玉印章,上书“吴阳”二字,表明墓主人正是第一代沅陵侯吴阳。该墓的主人吴阳,系长沙王吴臣之子,《汉书》明确记载,吴阳为第一代沅陵侯,高后元年(前187年)受封,死于文帝后元二年 (前162年),在位25年。所以,该墓距今已2171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头厢和北边厢出土了近千支(片)竹简。著名简牍学胡平生教授后来指出:这近千支(片)约3万字的竹简可以说是为上个世纪简牍文书的出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它至少创造了两项新记录:第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侯国黄簿,这为研究我国的户籍档案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黄簿详细记载了西汉初年沅陵侯国的行政设置、吏员人数、户口人民、田亩赋税、大型牲畜(如耕牛)、经济林木(如梨、梅等)的数量,兵甲船只以及各项的增减和增减的原因,还有道路交通、亭聚、往来长安的路线和水陆里程。是目前同类出土资料中时间较早的,对研究西汉时期的行政、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很有意义。第二,出土了过去从未发现过的“美食方”,亦即食谱大全。详细记载了做饭与做菜的操作流程。除此之外,竹简所出土的“日书”类的古籍与以往出土的《日书》不同,注出了许多历史事件,如提到的人物就有陈胜、项籍、章邯等。这无疑可以补史,同时也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数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这些重要的发现,虎溪山一号汉墓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虎溪山一号汉墓的发掘,是湖南继长沙马王堆汉墓以后第三座未经盗掘的西汉侯一级的墓葬,其价值和意义自然重大。尤其是在偏僻的湘西沅陵,说明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权管理是很严密的。墓葬结构复杂,布局合理,规模庞大。棺椁所用的木材,均为上等优质木,做成这样的大体量棺椁,耗材甚多。西汉王侯的厚葬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与一号汉墓比邻的二号墓,已因建设工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朝一日也将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并在原址上修建沅陵侯古墓博物馆,好让吴阳夫妇能够再次团聚。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