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黄金启蒙期,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十六年的教师,我始终认为,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应兼具“趣味性”与“实效性”,一既要通过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夯实语言基础,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2009年我初登讲台时,小学英语教学尚处于“应试导向”的惯性轨道——课堂以单词默写、句型操练为主,学生能背会写便被视作“学得好”。彼时《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刚颁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尚未深入课堂肌理,我也曾陷入“教教材”的机械循环:用彩色卡片教单词,用挂图练对话。而今天,当我站在2025年的教育节点回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已深刻重塑教学图景。新课标强调“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四维目标,“双减”政策倒逼课堂提质增效,AI技术正渗透教学全流程。这让我意识到:16年前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就能站稳讲台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然而小学英语教学常面临课时少、任务重、学生差异大等挑战,部分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在前十年的教学中,我也曾因“经验丰富”而产生职业倦怠:当时同一课件重复使用,对学生的新问题用“老办法”应对,且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课堂活跃但课后遗忘率高,“两极分化严重”“应试与应用脱节”等问题。但是当发现一些同学在口语表达中因怕错而沉默,我通过反思调整评价方式后,看到学生逐渐主动发言时,此刻作为教师的我在教学改进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职业价值感。这种“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成长”的循环,使我开始提升课堂实效,精准聚焦教学痛点与学生需求,通过不断探索反思与调整,逐渐形成了一套基于学情的教学策略。
1. 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的关键抓手
传统教学中,教师易聚焦“是否完成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真实习得状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化我们的英语教材,透过扩展教材资料或活动步骤,充分激发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一题多议,敢破常规,使教学向纵深发展。课堂上我将视角转向学生:“学生在听力活动中的注意力维持了多久?”“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小组任务中的参与度差异如何?”。这种以学为导向的反思,能让教学从“教师表演”真正变为“学生成长”。
2. 精准诊断课堂教学的“隐性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常充满动态生成性,有些问题并非直观可见,需通过反思深度挖掘。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又要用心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我认为要把英语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英语课堂。
3.对接教育改革的“转换器”,推动核心素养目标落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英语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审视自身教学是否偏离素养目标:如在“节日话题”教学中,是否仅停留在“单词(festival, tradition)+句型(What do you do on...?)”的训练,还是通过对比中西方节日习俗,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交际意识?我发现自己以往的教学过于侧重语言形式,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于是在后续设计中增加“采访家人传统节日活动”的项目式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认同感,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4.适应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发展的改革趋势
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在“听力理解”中表现突出,但“书面表达”较弱,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反之,由此反思统一教学的局限性,进而设计“听力强化小组”与“写作工坊”,通过分层作业与针对性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基于反思的差异化教学,正是应对“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双重要求的关键路径。
5. 推动小学英语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法技能,巧妙地将授课资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并构成良好的品质,使整个学科的教育生态逐渐优化。因此我不再满足于“教完课本”,而是追求“教会能力”;学校评价也会从“分数导向”转向“成长导向”。比如学校英语组通过持续反思课堂教学,共同研发出“小学英语素养成长手册”,将学生的口语表达、阅读习惯、跨文化实践等纳入评价体系,推动了学校英语教育从“应试训练”向“素养培养”的转型,这种由反思驱动的集体变革,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面对新教材改版、新课标出台等变化时,教师更需通过反思打破“经验依赖”,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理念,避免陷入“经验主义”。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反思的教育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从“关注知识传授”到“关注人的成长”,我逐渐理解教育的真谛:英语课堂不仅要教出“语感”,更要育出“人性”。未来,我想在以下方向深耕:
1.做“连接生活”的设计者:一个语言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结合,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的实用价值,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用心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2. 做“看见差异”的陪伴者:建立学生英语学习成长档案,针对不同性格特点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让每个孩子都有“被看见”的学习体验。我还计划建立"学生语言发展追踪数据库",记录每个孩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口语表达、写作风格变化,分析不同性格类型学生的语言习得特点。
3. 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持续研究学生语言习得规律,学习AI技术在分层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学既有温度,又有智慧。我深知:教育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个孩子的学习轨迹都有迹可循,让教学决策更具科学依据。
站在十六年的节点回望,课堂里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永远是我教学路上最亮的光。正如教育家叶澜所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我有幸在英语教学的赛道上,既能低头耕耘,也能抬头看路——愿下一个十六年,依然能以思为灯,与学生在语言的星河里,彼此照亮,共同生长。
(作者:怀化市洪江区幸福路小学 宋菲)
责编:兰宇琪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