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 吴国欣 水彩 55cm×75cm
杨卫
吴国欣先生是我的大学老师,我当年在益阳读书时,他教我们广告设计。因此,我比较了解吴国欣水彩画的创作源头和语言出处。事实上,水彩作为一种绘画形式,自其诞生之后,便与广告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水彩是以水为稀释媒介,在纸张上作画,具有便捷、快干等特质,故而,被画家用来描绘自然风景的同时,也常被他们用以记录民俗生活、绘制地形地图等。这就为后来水彩画进入广告设计领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水彩画的便捷、快干,以及罩染法、平面化等因素,正好吻合了广告画所需的工具材料与视觉特征。
吴国欣在设计界久负盛名,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读书工作期间,吴国欣便参与了许多重要的设计工作,获得过许多全国性的广告设计大奖。而吴国欣的广告作品,其使用的创作媒介,大都是与水彩有关。我虽然不清楚吴国欣是因为喜欢水彩画才走上了设计之路,还是因为从事广告设计使他钟爱于水彩画,但我知道长期的水彩画训练,提升了吴国欣的绘画水平与设计能力。故而,水彩画与广告画在吴国欣身上,成为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一直是两路并举、双向进发。
20世纪90年代以后,吴国欣从湖南调回自己的老家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在教书育人之余,他笔耕不辍,在设计和绘画领域均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吴国欣从同济大学退休后,更是将水彩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精品之作。
吴国欣的水彩画,大都是以旧上海的街景和风物为题材,既有宁静的弄堂,也有古朴的院落,还有斑驳的建筑与陈旧的家具等等。总之,吴国欣笔下的上海,刻意回避了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而是热衷于捕捉旧上海的沧桑与遗韵。这当然跟吴国欣的文化乡愁有关。作为一位当年的知青,吴国欣是在湖南插队、读书、工作了数年之后,才重新回到上海。因此,他对上海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也因此,吴国欣用画笔来记录上海的变迁,留下岁月的痕迹,就成了他追忆往昔、确认自身的一种方式。这些在近期举办的“无象之象——吴国欣水彩艺术展”中将能看见。
吴国欣的这批水彩画,早期还是倾向于写实主义。这自然跟吴国欣的艺术观念,即希望真实地记录旧上海的风貌有关,同时也是基于他长期从事水彩画写生的造型训练。但是,随着吴国欣对水彩画探索的不断深入,其探索的兴趣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客观记录与真实还原,而转向了对水彩画语言自身的探索和试验。故而,在吴国欣的近期作品中,主观取代客观,从而出现了某种抽象形态。
事实上,艺术史的发展,从具象走向抽象,本身就包含了艺术家的思想独立与语言自觉。因为不再依赖于外部世界,所以,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从而获得了某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吴国欣正是以此为目标,驰骋于水彩画领域,不懈探索、不断突破的。他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具象走向抽象,就是为了从客观世界与日常事物中解放出来,在丰富和拓展水彩画语言张力的同时,使自己能够栖身于其中,获得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自由。
责编:潘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