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插手不伸手不放手”,深圳给了湖南中青年干部什么启示?

2025-04-24 18:33 [来源:湘伴] [编辑:兰宇琪]
字体:【

湘伴导读

深圳,一座因改革开放而崛起的“移民城市”。自带创新基因,吸引全国各地考察团都来这里学习。

湖南也来了。

4月13日至18日,湖南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深圳异地教学。

图片

4月14日下午,湖南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青班学员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学习。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婷 摄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曾经的小渔村,崛起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城”。

湖南要打造创新创业的热土,深圳可以提供哪些经验?

湘伴君一起跟班学习,感受“创新之城”的澎湃活力。

优环境:

找市场,不找市长

深圳创新创业环境好,具体是什么环境?

大部分人认同,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先看市场化。
深圳,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和市场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一句话足以见得:“在深圳,找市场,不找市长。”
深圳很新,新到可以脱离关系网,不论资排辈,一切凭实力说话。
“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在深圳湾创业广场,金融、知识产权、法律等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均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自发聚集,不断淘汰、更新,匹配企业需求。
图片
深圳湾创业广场。图源 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也并非政府撒手不管。
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省科技厅技术创新处处长单祖华认为,政府不能把手伸得太长,而应该多干公共性、市场不愿意做的事,形成外溢效应。例如搭建鸿蒙创新生态中心,服务全省数字经济发展。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特邀研究员陈磊,将深圳的政企政商关系,总结为三句话:
企业没有事,政府不插手。
企业有好事,政府不伸手。
企业有难事,政府不放手。
再说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稳定的政策环境,是投资人最大的安全感。
1987年,深圳出台“18号文”,被视为中国首份民营科技企业的“准生证”。深圳对僵化制度的大胆改革,率先打开科技创业的大门,“创新之城”由此启航。
科技弄潮儿从四面八方赶到深圳,引发洪水般的科技企业创办潮,沉淀出今天的华为、比亚迪、大族激光……
这份文件的精神,一直贯彻实施到现在。2020年,深圳首次以立法形式为科技成果赋权,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以低空经济发展为例。
当低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湖南和深圳都在思考,如何助力低空经济从“起飞”到“腾飞”?
截至2024年,深圳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无人机年飞行量超70万架次,稳居全国首位。
“湖南很早就开始布局低空经济,但深圳率先为促进低空经济产业推出专项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张家界市商务局局长郁双菊感慨,“张家界在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方面有广阔的低空应用空间,面对新兴产业,可以在制度创新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最后看国际化。
深圳有一个重要的城市地标,是一块巨型黄蜡石“前海石”。石头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字样十分醒目。
图片
深圳“前海石”。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婷 摄
“深圳的全球视野,使其形成了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例如,前海建立了全国首个域外法适用体系,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创业者在深圳也可以对接全球资源。”省委党校中青二班学员、湖南工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伟平说。

引人才:

降低创业“门槛”,为失败者兜底
深圳吸引人才,有几点让学员印象深刻。
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南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乐一一列举:
有什么产业,开什么专业。深圳高校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生物工程等新兴学科,构建了“学科—产业—人才”闭环。
企业深度融入职业教育。华为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开发“课证共生共长”模式,企业认证与课程学分互认,成为全国典范。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应届毕业生求职免费住宿延长至15天、提供1600万平方米低成本创业空间等,吸引青年人才扎根。
省委党校中青二班学员、省委办公厅秘书二处副处长周俊认为,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阳光雨露”,湖南也做得不少,让政策触达创业者,激发青年人才创业的内生动力。

放眼全国,延揽人才,各地都在“放大招”。

(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图源 湖南湘江新区

例如杭州。针对北京的不同高校,杭州精准投放相应的创业标语和激励政策,拒绝千篇一律和喊口号,通过宣传将创业门槛“打下来”,吸引人才来杭州创业。

然而,创新创业有风险,试错是常态。谁为失败者兜底?
2021年3月,深圳实施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搭建“破产重生试验室”。
在深圳创新创业,激励成功,也容许失败。
走进深圳微漾国际创客空间,色彩缤纷的装修,凸显出活力十足的创业氛围。
这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可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搭建创新型初创公司与世界顶级公司之间的桥梁,挖掘培育行业未来的独角兽。
“微漾国际创客空间允许年轻人失败,也允许一部分企业死掉,重新再来。”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省交通运输厅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颜志欣说,“湖南在鼓励年轻人创业的同时,也应该做好相应保障,最大限度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

育生态: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

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这意味着,深圳每一平方公里上,就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城市吸引人才,还需要留下人才,最终还是靠产业。深圳完备的产业集群,可以便捷地给创业者提供了所需资源。”省委中青二班学员、湖南盐业集团湖南雪天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钦说。

的确,深圳的创新创业,并非企业或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场产业生态的协奏曲。

2022年,深圳发布“20+8”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举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深圳,不愧为“民营经济第一城”。

本次异地教学中,深圳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让不少学员感触颇深。

“产业生态,是吸引人才的底层逻辑。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等,都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十分突出。”株洲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刘旭认为,除了依托传统产业,湖南在新兴产业的打造上,应该重视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图片

山河科技株洲生产基地。企业供图

杭州“六小龙”崛起,受益于阿里巴巴、网易等巨头在人才、技术、资本和商业生态等多方面的滋养;深圳的高科技产业,离不开华为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

刘旭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举例,湖南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目前在全国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还不够多,带动效应不够强,应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培育龙头企业。

图片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创智园。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管理委员会供图

在“20+8”产业集群基础上,深圳正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鸿蒙欧拉之城、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多向同时发力,创造发展新机遇。

湖南如何创造机遇?娄底市委党校中青班学员、娄底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局长吴炎冰认为,中部地区“材料谷”,就是娄底的产业机遇。

目前,娄底中部“材料谷”已形成“三钢三电”(三钢:硅钢、汽车用钢、高强钢;三电:电机、变压器、家电)相互支撑的产业生态系统,集聚“材料谷”规上企业516家,2024年营业收入1841.45亿元。

“有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娄底经开区今年推出‘人才与科创新政20条’,重点引进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链上的国内外顶尖创业人才及团队,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或技术改造提高产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吴炎冰说。

沿海深圳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等优势,发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内陆湖南也需找准自身的产业发展方向。

会同地处湘西南边陲,却有竹林面积50万亩,立竹蓄积9100万根,有“楠竹之乡”的美称,是全国百大商品竹基地县。

“我们不可能吸纳低空、AI等专业人才,但可以依托竹产业,发展竹基新材料等产业,助力科研成果在会同转化落地。”省委党校中青二班学员、会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屈祖兴说,“湖南学习深圳,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学习因地制宜的发展经验。”

文 | 黄婷婷

     

责编:兰宇琪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湘伴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