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睿
侯磊的散文《你是我的城》首发于《十月》,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城市变迁与个人情感紧密交织的动人画卷。以“记录”为纽带,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城市变迁编织成一张绵密的情感之网。以家庭拆迁为叙事支点,在“告别”与“重构”的张力中,展开对城市记忆、代际传承与文化存续的深度叩问。
时光的褶皱里,胡同的烟火气、相机的快门声、祖孙三代的凝视,共同构筑了一座虚实交织的“城”。这既是对消逝的挽歌,亦是对未来的诗意探寻。贯穿始终的对时间流逝与物是人非的感慨,为文章增添了一抹深沉的色彩。
家庭拆迁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改变,更意味着与熟悉的生活环境、长久以来的邻里关系告别。文章开篇以家庭拆迁这一生活剧变作为切入点。作者将镜头对准北京城的肌理——胡同,这一承载集体记忆的物理空间,以“模糊感”为切口,细腻描摹胡同的“在场”与“缺席”,赋予空间以时间性。作者拿起相机记录北京城。在记录的过程中,时间的痕迹随处可见。曾经熟悉的胡同,儿时奔跑嬉戏的角落,如今已物是人非。曾经热闹的四合院,如今大门紧闭,只留下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种物是人非的变化,是时间无情流逝的证明,也让作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留住记忆的重要性。
作者曾提及,北京对于自己而言不仅是家乡,他喜欢研究北京的人文地理、历史文物,喜欢纯古典的环境,有个从“物”到“境”的过程。
在记录北京城的过程中,作者对胡同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他笔下的胡同不只是一条条街道,而是充满活力的生活舞台。作者家对面的胡同是在2000年拆迁的,作者对它有一种模糊感,这种模糊的气息使他迷恋、流连。友善的居民,他们的笑容、问候,是胡同温暖氛围的体现,为胡同生活增添了几分烟火气与随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熟悉的面孔逐渐减少,曾经的邻里情谊也在慢慢淡化。时间的流逝让胡同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曾经的热闹与温馨逐渐被陌生与疏离所取代。作者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时间对胡同生活的侵蚀,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物是人非的无奈。
同时,文章巧妙串联起三代人的摄影叙事:祖父镜头下的天安门城楼、父亲定格的胡同剪影、作者记录的拆迁现场,形成跨越时空的互文。相机不仅是工具,更是家族记忆的容器。当作者翻阅祖父的相册时,“消失的亲人”因影像而重生,历史场景与当下现实在取景框中重叠。这种代际传承超越了技艺的延续,更指向文化基因的赓续——对城市的凝视从“物”(建筑)转向“境”(生活场域),最终升华为“情”(集体记忆)。摄影的“瞬间性”与记忆的“绵延性”在此碰撞,揭示出个体与城市互为镜像的永恒命题。
从主题表达来看,《你是我的城》围绕城市记忆与变迁展开。作者通过记录北京城,表达了对城市记忆消逝的担忧,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下,胡同的拆迁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胡同所承载的文化与记忆也面临着被抹去的风险。作者的记录行为,既是对个体记忆的守护,也是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抢救。
文章透过“紧闭的大门”与“陌生的面孔”,折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孤岛困境。然而,在废墟之上,作者试图以影像与文字重构记忆之城——斑驳的砖墙在胶片中重生,消散的吆喝声在笔尖复苏。这种重构并非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为城市记忆注入流动性。
正如本雅明所言:“过去的真实画面一闪而过”,而侯磊的书写正是捕捉这一闪光的努力。这种对城市变迁的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时代意义,引发读者对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记忆传承问题的关注。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