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创作团队考察湖南博物院院藏马王堆出土文物。

贾宝锋的工笔重彩《锦衣》。
尹鹏 蒋玉秋
近年来,各类文物古迹景点与博物馆、美术馆,成为了热门打卡地。传统文化活动和相关的文创经济更是推动着人们的消费热情。那些静静躺在展柜里的文物,如何能穿越时空的界限,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住进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株洲博物馆举办的“炎土圣风: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给出了一个答案。
展览构建了一个由楚汉文物幻化成的奇幻世界。这里陈列着由北京服装学院的师生及特邀艺术家以楚汉文物为灵感所创作的41组(360余件)艺术作品,共分为“天施”“地化”“人事”“导引”和“未央”五个单元,涵盖数字影像、染织服饰、绘画、篆刻、雕塑、漆艺等多种艺术门类。
回溯往昔,神农炎帝曾在此地,怀着悲悯之心遍尝百草,全力救济天下苍生。“楚汉观照”展览,旨在连接古今,用现代艺术演绎古老的文化,承载艺术家对楚汉美学的深刻思索。
古韵新姿 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这是一个“活”的展览。展品是“活”的,展品中描绘的文物也是“活”的。那些原本沉睡在博物馆库房中的文物和默默躺在文物上的图案、纹饰,在这里变成了有生命的精灵。
在展厅入口处,观众们会看到由陈大公教授带领的创作团队所制作的数字影像作品《楚汉观照》。作品运用数字技术将古代楚地的纺织、器物纹样进行动态化的呈现,描绘了楚人精神世界中独特的灵动与壮丽。作品伴随着千年前楚地巫风乐曲的旋律,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肖海教授的作品《十二月神》和青年艺术家马浩然的《感通三界》也是展厅中的亮点。作品通过数字影像的形式,重新演绎了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楚帛书和马王堆T形帛画中古老的神话元素,光影变幻之间,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作品,是创作团队成员在历史与艺术间探索、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凝结。2019年6月,“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几年里,展览团队奔走在楚地的山水、田园之间,寻找着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在前期的考察、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众多文博展览机构与文化遗址,亲眼目睹了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素纱单衣、T形帛画和羽毛贴花绢等珍贵的文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考察经历,才有了展览中那些精致入微的纹样摹绘和织物复原作品。
今昔对话 传统与当代的呼应
这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展览。艺术家们的作品绝不仅仅是对文物外形的原样抄描,而是用当代人的视角,讲述关于楚汉文化和历史的故事。
艺术家们通过对楚地的地理、风物、观念的理解,通过对楚汉文物中所包含历史信息的采集、整理,并用艺术的眼光对文物所携带的“美学基因”进行解析,进而感受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思考,将楚韵对饮入喉。
蒋玉秋教授的团队所创作的装置作品《经天纬地十二时辰》,以深沉的青黛色和金色蚕丝线为媒介,指代“天玄”和“地黄”,以传统织造手艺做成的竹制线轴为芯,以青黛色与金色丝线的比例变换比喻时间分割,诠释了源自周朝的“十二时辰”观念和楚人对于“时间”这一古老命题的思考。张楠教授的现代漆艺作品《幽篁里》,表现月光穿越幽篁投下的斑驳影子,勾勒出关于楚地风物的隐秘故事。艺术家金龙的《云梦泽》运用装置艺术的手法,表现楚地著名的自然景观,向古老的文化遗迹致敬。
著名画家贾宝锋的大型岩彩绘画《锦衣》,以汉墓出土织物和随葬俑人为素材来源,描绘了汉代女性身着锦衣、凝立端坐的美丽身姿。在创作分享会上,贾宝锋教授讲述了作品背后长达两个多月,复杂的定稿、设色、罩染和打磨过程。青年艺术家张景晨的作品《楚汉·微观》采用传统篆刻手法,提取众多楚汉文物的纹样与造型细节进行归纳、提炼和重构,于方寸之间呈现楚汉文化的“微观”形态。作品制作历时四个月时间,作者常常要工作到深夜。
青年画家尹鹏的水墨组画《导引图·关于四十四个汉代人的素描》以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为创作灵感,通过描绘逆光中人物动态的“剪影”效果,捕捉汉代先民的神韵。作品从确立选题到最终完成,历时十个月,期间三易其稿。然而,回望那些辛苦而平淡的时光,每一位作者都相信,因为热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雅趣传承 文化与娱乐的平衡
这是一个有“趣”的展览。这“趣”既体现在展品中富有趣味的艺术造型,也体现在展品背后多样化的创意构思和穿越时空的丰富想象力。
青年艺术家曹若葱以屈原的诗篇《九歌·东君》为主题,创作工笔绘画《暾将出兮东方》。作品以一个当代女孩的视角,将观众带入《楚辞》中浪漫的宇宙和神人世界,共赴一场美妙的神话之旅。青年艺术家于英娣的彩墨绘画作品《八段锦》,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卡通化”绘画风格,将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的动态演绎得充满童真。展览期间,不时有观众在画前驻足,模仿其中的招式。青年艺术家孙璐、李铭、郭佳霏等人联合创作的《楚物新知——汉代贵族生活风尚图鉴》,以绘本和立体插画的形式呈现了汉代贵族的诸多生活细节。生动有趣的画风带领观众走入两千年前古人的“日常”,拉近了“昨天”与“今天”的距离。
“你轻软柔韧,缥缈如一袭幽梦。梦里有云气卷舒,守望期信,茱萸芬芳,长寿飞升。”这是孟汇荣教授为本次展览创作的主题诗歌。其实,展览的每一件展品中,都渗透了艺术家们守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怀。雕塑家关立新教授的木雕作品《追忆》,运用简洁的造型语言,在保留木材原色的基础上,呈现岁月的痕迹,为久已逝去的楚汉历史与中华文化传统树立起精神的丰碑。青年艺术家石泉也为自己的画作《幸食幸酒》写下短诗——“玄纁化作暖流,我们将楚韵对饮入喉!”这与楚地的美酒一样炽烈的情感中,流淌着艺术家对古老文明的记忆与神往。
面对祖先留下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固然是重要的。然而,如何让古老的宝藏在今天的社会里产生新的价值,成为滋养当代中国人心灵的不竭源泉,却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或许,这个正在株洲市博物馆举办的小小展览,能够给人们提供某些启示。
(尹鹏系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助理教授,蒋玉秋系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学理论专业教授)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