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刘舰平

2025-04-16 09:4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刘舰平。通讯员 摄

贺为民

认识刘舰平,实属偶然。

那是1982年春寒料峭的时节,我因在《湖南日报》和《华南民兵》发表过几篇关于民兵题材的作品,应邀去茶陵县武装部参加民兵通信报道座谈会,下榻茶陵栗园宾馆。

下午,当我打开房门时,屋内已有一位入住。他看上去不到三十岁,国字型脸,浓黑的眉,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显得分外英俊。

当时他正靠在床头看书,见我进屋,赶忙起身相迎。交谈中才知他叫刘舰平,在湖南电视台任创编室主任。那次出差是要去酃县(今炎陵县)文化馆,找作家肖成荫商量将其发在《湘江文艺》上的中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事宜。那时交通不方便,火车只能到茶陵,所以他得先在茶陵住一晚,再改乘汽车赶赴酃县。

也许是因为志趣相投,我们一见如故。我俩一同在栗园宾馆用过晚餐后,就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不知不觉,竟聊至深夜。

刘舰平告诉我,他出生在沅江河畔,自幼酷爱文学。高中尚未毕业,就被招进沅陵县剧团当了演员。那年月,不少小青年被卷进运动的旋涡,他却很少出门,选择在书海中寻觅知识。读书使他开阔了眼界,萌发了创作的念头。开始,他对剧本创作很感兴趣。后来他认识了诗人于沙,于是又学着写起诗来。刘舰平说:“刚开始写的作品还很稚嫩,寄出去的稿子不少被退回,周围一伙小青年便讥讽我‘想当作家,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刘舰平没有理睬那些风言风语,而是更加发愤地读书、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他写的诗歌和歌词终于在《湘江文艺》和《解放军歌曲》上发表了。从此,他正式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次日清晨,刘舰平要赶早班车去酃县。一早起来洗漱完后,我就匆匆带着他往茶陵汽车站赶。在县城三角坪的一家小店,我请他吃了一碗地道的湖南辣椒小炒肉米粉,就挥手道别,目送他登上了开往酃县的班车。

这次邂逅,我和舰平成了朋友,常有书信来往,我还好几次到他位于袁家岭省委大院的家里做客。那时,舰平的文学创作日就月将,我经常在全国的各种报刊上读到他发表的小说、诗歌和歌词。

舰平为人诚恳、低调谦虚。他创作的歌词《椰子树下》获山东音乐创作一等奖、诗歌《脚》获首届湖南文学艺术奖后,我提出要为他写篇专访,他给我回信说:“信已读,欣慰之余又有些惶恐。你一再要为我写采访记,只能是给我帮倒忙,快些绝了这一念头罢!……我一直无有什么大作,一是写不出,二是不急于写,多读点书。”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文学工作者的清醒与自持。

彼时的刘舰平,除了读书写作外,还特别注意深入基层,到生活中去寻找文学的真谛。

写《船过青浪滩》之前,他曾多次去沅水流域深入生活。动笔时,他告诉我,“刚去沅水流域转了一圈,一月余”。 他在那里与船工一起吃住,闯滩击浪,促膝谈心,深切的感受才使他把船工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船过青浪滩》在《萌芽》1983年第7期发表后,一举夺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当我向他表示祝贺时,舰平对我说:“获奖只能说是我走向文学新高峰的一个起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夜,我应邀参加株洲市文化园的“烛光诗会”。在书香四溢、诗意盎然的市文化馆内,我又见到了舰平。那晚,他应邀从长沙风尘仆仆赶来株洲参加“烛光诗会”,在热烈的掌声中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彼时的刘舰平,已是享誉文坛的作家。然而,站在聚光灯下的他,依然是那个谦和的朋友。见到我就拉起了家常,询问我的工作调动办得怎么样了?那次,我们聊了不少。我请他谈点创作经验,他说:搞文学要有一副好头脑。一个文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所以,他不追求创作的数量,而是在创作的质量上下功夫。

在株洲与舰平分别不久,我终于从湘东的山沟沟里调到株洲的一家新闻单位,还收到了舰平对我的祝贺!只是那几年舰平忙于创作,我忙于一家小报的琐事,离得近了,反而聚的机会少了。后来,他去了海南,再后来得知他患了眼疾,日趋严重……我为舰平惋惜不已!幸好,舰平一直克服困难坚持“听写”创作,我仍能在报刊上经常读到他的文章和诗作,也听闻他经常斩获各种文学奖项。为此,我又为舰平感到欣慰。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刘舰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