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常州”选用苏轼的AI形象制作视频。图源网络
李家瑜
前段时间,一段B站游戏主播“小明剑魔”的直播片段火爆全网。他在游戏失利后情绪失控,咆哮道:“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why baby why!”他狰狞的表情和怒吼被网友二次创作成鬼畜视频,带火了“老祖宗回答我”的网络爆梗。近日,王羲之、李白等历史人物借助AI技术“复活”,以暴躁吐槽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掀起一场古今对话的狂欢。不少官方机构也加入其中:浙江文旅借苏轼之口喊话“为什么还不来浙江玩?”,苏州博物馆则让唐伯虎狂怼流言,澄清其“风流”标签。
“老祖宗回答我”的走红,本质上是现代社会心理与技术创新共振的结果。从心理学视角看,现代人普遍承受着巨大压力,亟需寻找情绪宣泄出口。历史人物“暴躁化”的生动演绎,将人们的焦虑转化为集体笑料,实现了情绪解压。在技术层面,AI技术让静态古画“动起来”,以“古今对话”的形式拉近了历史与当下的距离。当历史人物“脱下长衫”,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时,人们自然更愿意主动参与传播。
这场对老祖宗的“全网爆改”,折射出AI技术与历史文化碰撞下的深刻命题:AI技术如何触发历史的现代表达?
一方面,AI技术革新了历史的教化形式,为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原声克隆与动作捕捉,主播“小明剑魔”的咆哮声可以无缝嫁接至古人,历史人物可以跳脱出静态画像拍桌怒吼。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是单向输出,而“暴躁老祖宗”的设定构建了古今互动场景。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民,通过现代语言得到新的诠释。
另一方面,当古人被简单贴上“暴躁”“毒舌”的标签,他们原本丰富立体的性格形象可能会被遮蔽。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魏晋风骨若仅以“咆哮”为卖点,容易让公众形成扁平化的认知偏差。若强行将不合适的历史人物套入吐槽模板,在加速内容同质化的同时,也会消解历史的严肃性。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化娱乐可能会扭曲历史的真实性。为追求流量而编造的虚构内容看似幽默,实则模糊了历史与戏说的边界。
网络热梗不能仅仅停留在调侃戏谑的表层狂欢,“老祖宗回答我”的爆火终将归于平静,但它带来的启示值得深思:技术只是工具,文化传播的核心始终是价值传递。“老祖宗回答我”全网爆火,恰因它触动了现代人对历史的情感共鸣——那些被赋予“人设”的古人背后,实则是历史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投射。AI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但表达的边界应由人文精神界定。历史不应被单纯调侃为诙谐热梗,也不该困在古籍中蒙尘。唯有在创新表达与历史尊重之间找到平衡点,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助力,让文化在对话中生生不息。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