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4月9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活动调研情况交流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向下扎根是为了向上攀登
图片依次为茶陵县委党校、湖南湘江新区、邵阳市大祥区、苏仙区委党校集中视频培训。县区供图
2024年11月19日,下摄司大桥顺利合龙。湘潭日报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常态化”调研
是为了“长效化”发展
细细梳理2023年召开的6次“走找想促”调研情况交流会,都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如何改”“怎么做”。
比如,第一次强调“把更多精力用到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上”,第二次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求真务实系统思维”,第三次强调“动真碰硬抓实整改”,第四次强调“把‘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五次强调“着力整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问题”,第六次强调“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
9日的交流会上,湖南把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在“走基层”上再深入、在“找问题”上再聚焦、在“想办法”上再提升、在“促发展”上再突破。这体现出全省上下直面问题的忧患意识,彰显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坚定决心。
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昆曲《牡丹亭》里有句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下基层调研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如果“身到心不到”,走再多的基层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增加基层负担。
今年是“十五五”谋篇之年,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紧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多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带着感情和责任到矛盾集中、问题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体察实情、解剖麻雀。
既要“真找”更要“找准”。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革命年代,为了准确摸清当时中国富农问题和商业情况,毛泽东同志抽出近1个月时间,与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深入谈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5章、39节的《寻乌调查》。
就湖南的现实而言,既要对存量问题分门别类做好归档,也要对增量问题“过一过筛子”,还要对不实不准、泛泛而谈的问题及时沟通加以完善。只有“全生命周期管理”好各种问题和矛盾,让其“入库”“出库”更加高效畅通,方能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既要“诊脉”更要“开方”。开展“走找想促”,关键在于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怎样才能想出“金点子”?一方面要“向内求”,一方面要“向外学”。
向内求,就是在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大胆想,摒弃各种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大胆探索、敢闯敢试;向外学就是集思广益,善于借鉴其他地区的有益经验。去年4月,湖南省党政代表团赴海南、安徽和上海学习考察,就带回了无数“春天的希望”。
既要“祛疴”更要“健体”。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这也是湖南强调要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活动的重要原因。
现实中,有些问题盘根错节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有些问题复杂多变,如果解决不透彻,不久又变成新问题。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把促发展作为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的落脚点,深刻认识不同时代的问题不同、不同阶段的问题不同、不同地区的问题不同,在永不止步的调查研究中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文 | 曹茜茜
责编:兰宇琪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湘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