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4月2日,“湘智兴湘”院士专家恳谈会在长沙召开。
1
做什么?
做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
外省来湘院士、专家(10人)
龚 克: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无线通信技术、电波传播理论专家
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顾 宁: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医学材料与仪器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
刘 胜: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纳制造专家,武汉大学教授
方小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科学专家,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卿凤翎: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氟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夏宁邵: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厦门大学教授
冯志海: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复合材料专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研究员
在湘工作院士(9人)
于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光测实验力学、视觉导航专家,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委副主任
谭蔚泓: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教授
郑健龙:中国工程院院士,道路工程专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田红旗: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家,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南大学教授
陈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科学与工程管理专家,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
李东旭: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姜 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工程专家,中南大学教授
赵中伟: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南大学教授
这样的阵容可谓“含智量”满满。
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首先得回答——要依托它们做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开门见山提出,“发展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依靠机器人,做人做不到的事、做人做不好的事,做对人本身可能造成伤害的事。”
其中,智能机器人技术可助推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复杂等问题;大数据与大模型技术,将成为作物培育、病虫害防治等经验依赖行业的破题“利器”。
2
何处发力?
AI+优势产业,湖南大有可为
明白了依靠人工智能+机器人做什么,还要弄清湖南的落点又在哪儿?
山河星航自主研制的“阿若拉”轻型运动飞机编队飞越湘江。山河星航 供图
3
怎么操作?
以企业为主体,树立AI典型示范
人工智能的发展,绝非孤立的技术推进,而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
3月23日,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工18号厂房智能化制造车间,工人调试机械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让省内外有风控需求的企业、媒体享受相关技术,湖南日报社的内容安全风控平台就是典型的示范应用。”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方滨兴认为,湖南作为文化大省、传媒大省,可加强大模型安全监管技术和平台建设,为内容生产领域的管理方、生产方、从业者提供全场景、全链路的内容安全解决方案,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以智兴湘”的火花碰撞中,一场新时代的“数字赶考”正以满格信号奔涌向前。

责编:潘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湘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