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沃土 传承农耕文明 娄底市以文化之力筑牢耕地保护屏障

2025-04-03 10:46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姚昕玥 肖 敏 李笑雪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保护耕地是关系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大事。

近年来,娄底市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文化“四位一体”保护,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红线,以“接地气”的软文化促传承,以文化人涵养耕地保护的自觉,探索出一条“保护有力度、发展有温度、文化有厚度”的耕地保护新路径,生动诠释了土地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打造农耕文化名片

文化基因奠定保护根基

农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契合时代发展所需。娄底市地处湖湘农耕文化核心区,耕地保护意识根植于千年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之中。

眼下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在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灌水声泠泠作响,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让人近距离感受两千年的稻作文明。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其以“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自然水利奇观闻名。当地苗、瑶、侗、汉多民族世代守护的“不建一塘一坝”智慧,实现了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让紫鹊界梯田自流灌溉系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农耕文明与自然共生的典范。

为确保梯田的生态、文化、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近年来,新化县加大对紫鹊界梯田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力度,对梯田进行抛荒治理和梯田修复;采取分级保护措施,明确禁止或限制建设范围,出台紫鹊界民居建房方案,严格规范各类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行为;利用紫鹊界梯田传统耕作方式,大力推广紫鹊界贡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红米、黑米、紫米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一百公里外的双峰县,这里以曾国藩故里的文化积淀为核心,正将“耕读天下,富厚日新”的理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动能——

锁石镇万亩油菜花海通过抖音直播、摄影大赛等创意形式,将农田变为“流量密码”,衍生出菜籽油、花蜜等特色产品;

杏子铺镇举办“呷新节”,通过传统农具体验(如推子打米、石磨碾谷)、五色米知识抢答及乡土歌舞表演,再现丰收庆典;

湖南省水府庙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发展农耕文化,流转土地3000余亩,种植五色糙米,实现年产值4000余万元。

……

文化名片的塑造让耕地从“资源”升华为“乡愁”,既提升了土地价值,更激发了群众守护耕地的内生动力。

提升耕地保护效益

“严守红线”与“协同共治”齐发力

春耕生产是全年守护粮食安全的首仗,眼下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期。

3月31日,娄底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市级田长蒋天海深入双峰县走马街镇开展巡田工作,调研耕地保护情况。恒茂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派忙碌,撒种、浇水、运输、催芽、摆盘……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开足马力,生机盎然的“春耕图”正在湘中大地徐徐展开。

上下同治、协同发力是娄底强化耕地保护的秘诀之一。市委成立专项督查督导组,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督查范畴,耕地保护责任有效传导至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组。全年督查交办问题35个,已整改到位20个,其中新化县曹家镇某农场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问题,整改成效得到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武汉局认可。娄底市建立健全田长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保护、逐级负责”原则,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现每一块耕地有人管理、有人负责,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保护耕地,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娄底市建立市级领导挂帅、工作专班具体负责、纪检监察等机关参与的联合整治机制,坚持行刑、行纪有机衔接,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破坏耕地行为,形成强大惩戒威慑力。2023年以来,省田长平台下发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图斑全部整改到位,整改率达100%。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发展。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提前介入、优质服务,主动帮助项目业主避让永久基本农田、连片优质耕地,确实无法避让耕地的,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要求。对项目耕地占比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50%的,选取3个以上方案比选。如新化县维山乡电商小镇前期选址拟占用耕地60亩,经比选论证,压缩至17亩,压缩耕地面积71.7%。2024年1至11月,娄底市本级经省人民政府审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49.9公顷,全部实现先补后占,有力服务经济发展。

耕地保护事关民生,需充分挖掘耕地价值,助推全社会协同保护。在紫鹊界,“新型职业农民”邹碧波创办的公司通过多年提纯复种,重复对比试验,挽救了濒危老品种56个,为国家种质资源库留存了宝贵的种子资源;罗忠林创办的心田公社种植贡米面积350多亩,每年销售紫鹊界贡米10.5万斤,产品远销海内外。

双峰县尊重农民意愿,在补充耕地中因地制宜发展油菜、淮山、五色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丰富多彩的“网红”农田景观,让耕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生产资源、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

资源整合催生多元价值

从农耕生产到“旅游综合体”

“没有梯田,就没有有游客来。没有游客,我们的民宿又怎能经营下去?守护梯田,做旅游生意是我们的发展之道。”在新化紫鹊界梯田景区,民宿老板罗铁平颇为感慨。

近年来,新化通过提升“紫鹊界梯田”核心吸引力,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打造田园综合体,推出农耕文化体验游特色旅游线路,举办了“开秧节”“大地艺术节”“农民丰收节”“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等大型文旅活动,策划了围绕“梯田、农耕”为主题的研学旅游项目与精品课程等。2024年共接待游客人数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亿元。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4A景区”等系列荣誉,让紫鹊界梯田在旅游市场上声名鹊起,也让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双峰,“旅游+”模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乡村新业态的蓬勃生机。双峰县锁石镇以万亩油菜基地为核心,构建“花之缘”乡村旅游品牌,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22万余亩,形成“全区域布局、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挖掘”的“三全”高效农业体系;2024年10月25日,第三届娄底市旅游发展大会在双峰县举行,签约仪式上,16个文旅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金额31.3亿元。农文旅融合正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