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自从进入大学以来,感到了很多迷茫。我想好好看书,但没看几页就开始刷手机;想上网课增加技能,永远只能看完第一个课时;想锻炼身体,健身房办完卡只去过一次。我很想好好努力,但只能偶尔充满干劲,不一会就放弃了,不停重复“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循环。我该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
小莉
小莉:
许多人同你一样在自律和执行力方面会遇到类似的挑战。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坚持?这其实与我们大脑中的两种系统有关。“理性系统”(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深思熟虑、作出决策、制定计划和抵抗诱惑,而“情绪系统”(边缘系统和伏隔核)则更倾向于即时满足。
为什么有人的“理性系统”总能胜过“情绪系统”,而自己却不行呢?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无论你曾经经历过什么,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都可以从现在开始训练,我们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打破“间歇性踌躇满志”的循环。
第一,设定“微目标”,降低执行难度。你想要“增加技能”“坚持锻炼”“每天学习”的目标听起来都很棒,但可能有些过于宏大,且缺乏具体的执行方式,会让你感到压力,最终导致拖延。心理学家福格提出了“微习惯”理论,建议我们把目标缩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程度。想坚持网课,就要求自己听5分钟;想要健身,就先从每天深蹲3次开始。当目标变得足够小、足够简单,就更容易启动。一旦开始了,往往会愿意继续做下去,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想做但没做”的阶段。
第二,用“如果—那么”策略,培养自动化习惯。“如果—那么”策略是行为科学研究中发现的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拖延的方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提前为自己设定行动方案:如果闹钟响了,那么我就立刻坐起来喝一口水;如果我想锻炼,那么回到宿舍就先换上运动服。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提前安排“触发条件”,让行动变得自动化,而不需要依赖临时的意志力。
第三,给予自己“及时奖励”,形成正向反馈。我们的大脑更喜欢即时满足,因此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励机制,让自己更愿意坚持下去。例如: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就奖励一件自己想要的礼物;坚持锻炼一周,就可以和朋友一起吃顿美食。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把行动和愉悦体验绑定在一起,习惯就更容易养成。
当然,即使掌握了这些技巧,我们仍然可能偶尔懒惰、拖延,这是很正常的。研究表明,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不是那些从不犯错的人,而是能接纳自己状态的波动并继续前进的人。今天没能早起没关系,明天再试一次;任务没完成也不要太焦虑,只要比昨天多学了一点,就值得肯定。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完美,只要比昨天进步1%,积累下来就是巨大的变化。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卢灵舢 龚勋(长沙理工大学)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